脱离“土气”, 定位“诗和远方”,主旋律农村电影的新思路
原标题:脱离“土气”, 定位“诗和远方”,主旋律农村电影的新思路
作者/阿陌
提起“农村题材”影视剧,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土路,方言,爱聊八卦的村民,田头村口手背着胳膊巡视的村干部?
大可以抛开这些刻板印象。农村题材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是旖旎风光配合非遗文化,轻喜剧掺杂紧张的较量,是城市人心中的“桃花源”,更是讲述了正义与贪腐之间真实的博弈,与真善美的胜利。
这就是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描绘新时代农村新面貌的电影《春天的马拉松》。该片改编自浙江宁海县在推行《村级权力清单36条》过程中的真实故事,由尚世影业和宁海文化发展联合出品,被国家电影局列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重点影片之一,于今日(12月14日)上映。
出品方之一尚世影业,作为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重要的影视制作单元,曾出品过《平凡的世界》《红旗漫卷西风》等多部主旋律力作,出品的电视剧《大江大河》正在热播,也将与《春天的马拉松》一同,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不同于以往的农村题材主旋律电影,《春天的马拉松》中,不仅有着浙东寻常农户的日常生活,修祠堂、开民宿、十里红妆嫁女儿,琐碎却充满烟火气;也有为了谋取利益而搞豆腐渣工程的无良商人,结合真实出台的乡村新政,上演一番农村里的“小村大事”。用一位回乡报效家乡的村主任,将这些乡村故事串起来,透过充满现代感,清新诗意的镜头语言和剪辑,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轻快不失深刻的主旋律乡村电影小品,也是中国广大新农村理应建设成为的模样。
不落俗套的《春天的马拉松》,将会给主旋律电影提供什么新思路?又会给相关题材的创作者哪些启示?
真实故事改编,
清新影像风格描绘田园风光
《春天的马拉松》讲述了在城市打拼多年,最终选择报效家乡的村长方春天,在指导本村配合一场国际山地马拉松分站赛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涉及村级公务、村民管理,氏族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棘手问题,方春天站在付出与矛盾的十字路口,面对新一届的干部选举,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故事取材于浙江宁海县在推行《村级权力清单36条》(以下简称“36条”)过程中的真实故事。根据资料显示,宁海县于2014年便开始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并梳理颁布了《36条》。其内容涉及到村级集体管理事项、便民服务事项等,基本涵盖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行使村务权力的全部内容。这个独特的农村创新制度,就成为了主创团队的灵感来源。
“我们走访了十几个村镇”,导演夏晓昀在采访中告诉小娱,为了更好地体现出《36条》在宁海县的推行情况,主创团队一行在宁海县走访调查了数月,历经十几个村镇,深切地体会《36条》四年来在当地的深度耕耘,并从中取材村干部的真实生活。
不同于传统农村题材的扶贫帮困主题,《春天的马拉松》运用清新的影像风格,诗意地展现出一个江南小县城的富足安详、清新自然。大片大片的梯田、明亮的油菜花、葱郁的树林,云蒸霞蔚的山水,还有主海报中那片美轮美奂的“海上牧场”……一幅幅全然不同于城市钢筋水泥森林的美丽画卷,展现在观众眼前,俨然一座不食人间烟火的“桃花源”。
“真想去这个小镇住几天。”“城市里全是雾霾,这样的片子太洗眼睛了。”在北京首映礼结束后,不少观众如此评价。
除了镜头上的运用,从影片的角色设定上,也突破了传统农村影视剧的刻板印象。男主角方春天,出生于云顶村,长大后去城市里打拼,成为了创业老板。但和许多农村青年不同的是,他在事业有成的时候,却选择回到了农村建设家乡,并成为了村主任,利用在大城市的经历、眼界,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样的形象设定,不仅让农村观众感到亲切,同时也拉近了城市群体的距离,并暗合了不少城市青年寻求“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编剧张忌在媒体采访中提到,这个村长其实是虚构出来的,但影片中的所有素材,都来源于宁海县十几个村镇在推行《36条》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将农村基层工作的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就成为了这个新时代新农村的村长形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