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大学生诗歌大赛”完满收官
为汉语诗歌的飞翔培植灵苗,呼唤诗意回归大学!由南京师范大学和扬子晚报联合主办的“长三角地区大学生诗歌大赛”日前已征稿结束,大赛奖项新鲜出炉啦!从去年11月23日征稿以来,得到了全国大学生的热烈响应,组委会共收到全国85所高校的大学生投来的近1000首诗歌,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61所长三角地区高校以及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24所非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学子投稿。大赛征集期间,扬子晚报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新媒体阅读量达数百万。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王赟
大赛奖项如下:
一等奖 2人
司马如阳(南京大学)《一只小小的蝴蝶歇在南墙》
袁伟(扬州大学)《西风烈》、《草戒指》、《寄往试验田里的信(组诗)》 (共三首)
二等奖 6人
周小遭(南京工业大学) 《新闻》、《无题》(共二首)
曹峻盛(南京工业大学) 《空游银杏》
刘理海(上海体育学院) 《龙湫潭纪事(组诗)》
沈正福(笔名 云枫) (南京理工大学) 《畸形生长(组诗)》
覃昌琦(南京师范大学) 《趋光与山水篇(组诗)》
曹瑞冬(温州大学)《被大海背叛的老兵》
三等奖 10人
俞湘萍(绍兴文理学院) 《水焰(组诗)》
池恒宇(上海交通大学) 《冰阳》
许非(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发际线》
施展(安徽师范大学)《萤火虫》
杜明静(笔名 黎星雨)(华东师范大学) 《西栅往事》
吴恙(南京大学)《远东大道》
徐伟(合肥师范学院)《捞月》
黄临池(浙江大学)《穿越雪地》
姜淼(南京大学)《冰与火》
韩心筠(南京艺术学院)《相交》
为何要举办诗歌大赛? 大学生不仅要专注学业,还要培育灵性
“大学里面还是应该有点诗性的追求,大学里如果没有诗就太庸俗了、太无聊了,变成有知识无文化,有理性没灵性。”谈及举办这场诗歌大赛的初衷,大赛组织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骆冬青告诉记者,大赛希望号召大家都来写写诗歌,最好是能吸引各个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像理科学生若是只专注于学理科的知识对他的性格来说是一种戕害,应该有文学有诗来滋润一下。“对诗的追求,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
之所以选择新体诗作为比赛的形式,骆冬青教授说,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跟新体诗的气息更相宜。新诗是自由的,跟人的自由天性、对隐形世界的精神追求很相合。“写诗,也是希望学生在心里留一片天地,可以撒撒野,放纵一下,让灵魂在诗意境界飞翔。”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近1000首诗歌,让骆冬青教授也颇感意外。“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还在写,看来热爱诗歌的人还是很多的。”骆冬青分析说,“诗歌是世界投射在我们身上的影子。互联网时代,看似人人随时可连接,但很多人内心其实是孤独的,渴望表达,获得共鸣,而诗歌是最好的媒介和连接方式,这可能是今天为什么仍有那么多年轻人热爱写诗的原因。”
诗人点评:
大学是进入诗歌的好年龄,要多尝试多创作
2018年8月份,南京作家胡弦的《沙漏》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胡弦告诉记者,这些大学生的诗歌作品有特别好的,也有很稚嫩的,“总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胡弦认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这个阶段他们摄入大量知识,对世界有新的思考、新的感觉。“高考之后的大学阶段,是一个‘释放’更好的阶段,大学生们对于诗歌写作的投入,无论感情还是语言触觉,都会有新的生发,都处在一个更加敞开的状态。而且从诗歌史来看,很多诗人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写成了非常棒的诗,有些甚至成了经典。”
对于大学生写诗,他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他说,除了知识的摄入之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觉,要多读好的诗歌,多思考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辨别能力,进行多种风格的尝试,形成自己写作的独特风貌。
点评一等奖《一只小小的蝴蝶歇在南墙》:《一只小小的蝴蝶歇在南墙》塑造了一个携带着直觉、潜意识和丰富情感寄予的意象(蝴蝶与墙的组合),这个意象接近“绝对隐喻”,非理性,和作者难以转述的独特体验很自然地含蕴其中。整首诗具有很美的视觉艺术品的品质,以及成熟的语言魅力和丰盈的意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9952.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