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最强科学竞技真人秀六年的变与不变
作者/柚子 编辑/谢维平
两轮1V1对决后中国队与国际队战至1:1平,战况焦灼。一轮三人接力赛PK后,中国队以4:1的成绩惊险战胜国际战队,再度将脑王锁定在中国战队。最终,接力赛最后一棒、一路披荆斩棘的郑林楷成功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脑王”奖杯上,也标志着一年一度的最强脑力竞赛、“神仙打架”的《最强大脑》正式收官。
科技类节目盘子冷是国内综艺市场的共识,但作为国内最长寿、最具国民度的科技类节目,《最强大脑》在走到第六年时仍保持了高关注度和高质量:在播出的12期中,CSM55城收视率多次破1%,在周五档的激烈竞争中名列前茅。同时,根据猫眼数据,《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第二季》(以下简称《燃烧吧大脑2》)累积播放量(不含爱奇艺)达6.3亿,历史最高热度达8999,较第一季的7485上涨1514。《最强大脑》这块金字招牌在经历六年后依然熠熠生辉。
一方面是科技类节目这个令综艺人谈之色变的题材,一方面是综N代的消耗,《最强大脑》却突破了双重桎梏。在节目架构上,《最强大脑》不断求新求变,用多变的赛制、多元的选手紧跟观众和市场审美、丰富节目看点,在内核上从未放弃对科学精神的坚守,甚至对教育方式的探索……来到2019,《燃烧吧大脑2》的内核并无甚更改,但本季致力于在制作逻辑和表达逻辑的迁移,用更青春、偶像的选手与科学项目+真人秀叙事,让节目更接地气、更年轻化。从科学竞技真人秀到脑力偶像竞技真人秀,《最强大脑》的成功蜕变和华丽转身应该成为科学竞技真人秀乃至综N代节目的范本。
骨架的重塑
《最强大脑》的青春化似乎是《燃烧吧大脑》的使命,今年节目组在青春化和脑力偶像的打造上着力点更多。这种由常规脑力比拼转变为真人秀剧情的过程,往往来自于骨架的打碎重塑,即叙事逻辑和赛制的转变。
架构上来说,《燃烧吧大脑2》总共分为三大比赛阶段:百人抢位赛、团队集结赛以及中外团队对抗赛,且每一阶段赛制都更加创新多变,并加入了三位明星队长参与的战队形式,突出个人能力之外也聚焦于团队协作。
在以个人为单位的抢位赛环节,赛制新颖、节奏紧凑。两期节目浓缩了100进80、80进60等多场比赛,在这之中,赛制仍在不断变化,既有1v1式的“一山不容二虎”的紧张,也有接力搭配、同进同退的温情,还有充满变数的复活机制,即“林、山、云”三队分别有一次复活心仪选手的权利。整个百人抢位赛内容高潮迭起、反转不断。比如郎佳子彧和王雯萱两人一体,因后者未能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导致队友一同被淘汰;又比如云之队在两期过后便把复活权使用在22岁的缪滨旭身上……高淘汰率和令选手猝不及防的赛制往往伴随着看点的升级和情绪的冲击,使得《燃烧吧大脑2》在科学性之外也多了人性的温暖。
而从第七期开始,赛程进入以团体为单位的团战,《燃烧吧大脑2》再度升级赛制。选手进入三个战队之后并不意味着安全,而是需要进入各战队队长内部考核的前三名方能组队,相当于团队内部再一次进行个人PK赛。在高压赛制下,有选手意外离场,也有选手顶住压力顺利翻盘。比如林之队的选手陈皓禹一直压线晋级,造成综合能力较弱的印象,但在战队集结赛中顶住压力,顺利晋级,令所有人刮目相看,这种逆风翻盘的例子贯穿《燃烧吧大脑2》的始终。
在最后三期的中外国际对抗赛中,三支战队的获胜队员汇流,组成一支战队,与国外脑力精英比拼,也在1V1的基础上增加了接力赛的比赛方式,将本季“团战”概念进行到底。
可以看到,《燃烧吧大脑2》共12期节目,几乎每一期都有不同赛制。高压多变的赛制不仅增加了节目看点,更激发了选手们的潜力,这种赛场上的频频反转作用到节目效果上,也让本季的真人秀高潮不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