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谁的中关村?

11-13 IT文章

原标题:谁的中关村?

中关村创业大街自北向南,220 米长,从北四环延伸至海淀大街。

在古代,这里是海淀镇的老虎洞胡同,商贸繁华,曾被称为海淀镇的“小大栅栏”;上世纪 80 年代,周边高校学生和科研人员苦于无处购买科技书刊,在政协委员提议下,这里被改建成专营科技图书的书市,成了“海淀图书城”。最辉煌时,每天几十万人到海淀图书城买书。

之后的 30 多年里,图书城不远处建起了鼎好、海龙、E 世界等几家北京最著名的电子商城;周围被笼统称为“中关村”的区域中,更诞生了联想、百度、新浪、搜狐、小米等国内顶尖科技企业,吸引了微软和Google等国际科技公司在此设立中国办事处。

2014 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席卷全国,海淀图书城也升级为“中关村创业大街”。由图书集散地转为创业服务_创业孵化器、投融资机构、创投咖啡馆等创业服务机构星罗棋布,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从这里起步。

创业大街是中关村的缩影。在创业大街上,也正有一家博物馆,留存着中关村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以来,40 年创新创业的缩影。

“下海”

创业大街上的“创业博物馆”坐西朝东,门分两扇,左右两扇木门的颜色却不同。左边黄色的木门仿制自 1988 年金山软件创业之初公司的木门;右边红棕色的门则是复制了 1985 年联想创业起步时,所在的中科院传达室的小木门。

谁的中关村?

创业博物馆大门

门的上下也藏有与科技公司相关的玄机:站在门口抬起头,头顶挂着的 logo 来自国内最早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公司,1995 年成立的“瀛海威”;脚下踩的“基石”,则来自 1984 年成立的民营电子产品公司“四通集团”。

“设计师问我确定要这么设计吗,可能不好看啊。我说管它呢,我就想做一个特别酷的门。一个软件一个硬件,两家公司都存在 30 年以上了,大家推开这扇门那一刻就像推开了时光。”创业博物馆的创始人苏菂说。

苏菂和中关村的渊源由来已久。建立创业博物馆之前,他创办了中关村地区最为重要的创业主体咖啡厅车库咖啡。车库咖啡由 11 位天使投资人共同合伙创办,在创投服务尚未兴起的 2011 年,车库咖啡就采用合伙人坐班的方式帮创业团队与投资者对接创业资源和投资机构。

谁的中关村?

创业博物馆收藏的联想汉卡

博物馆展出的第 0023 号藏品是 1985 年上市的联想汉卡。这是联想创业之初研发的第一款自有产品,作用是将汉字输入法极其驱动程序固化到一个只读存储器的扩展卡。上世纪 80 年代,计算机的内存和硬盘大小还无法存储海量中文字库,汉卡是让计算机拓展处理和存储中文文件、输入中文文字的主要方式。

1984 年 10 月,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 11 名知识分子怀揣着偶然得到的 20 万元启动资金,在中关村科学院南路 2 号的计算机所、一间里外共 20 平米的小平房里,成立了联想。

那一年,柳传志信誓旦旦地对批准成立联想的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说:将来联想要成为一家年产值 200 万元的大公司。那时他们可能都没有想到,这家由一群科研人员“下海”成立的企业,会在 2004 年将科技巨头 IBM 的全球个人计算机业务收归帐下。

联想的创业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关村地区科技企业的缩影。

中关村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区,20 世纪 80 年代汇聚了北大、清华等 50 所高等院校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 138 所科研院所。在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下,最先冲破体制束缚“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也正是来自这些高等学府的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

陈春先就是其中之一。1980 年 10 月,44 岁的核物理学家陈春先两度到美国硅谷考察后,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间平房小仓库里,创办了我国国内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北京等离子体先进技术服务部”。

当时的海淀区人民政府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对民营科技企业实施了特殊的扶持政策;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推行了“一院两制”等一系列改革探索。政策制度鼓励之下,中关村地区涌现出了四通、方正、联想等国内第一代民营科技公司。

随后的十几年中,这些企业为国内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计算机硬件方面,中关村地区从组装计算机业务开始逐步出现了联想、方正等自有计算机品牌;软件方面,也出现了金山 WPS 中文办公软件、方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用友财务软件等一系列中文应用软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