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01-22 IT文章

编者按:我们总是听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然而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思考过这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呢?这篇翻译自Markham Heid原创的How Shared Hatred Helps You Make Friends文章,带你了解这背后的故事。

在一次聚会上,经过朋友的介绍,你与朋友的朋友相识。她看起来很开心,她说她喜欢吃墨西哥风味锅,喜欢看HGTV频道。碰巧的是,你也喜欢墨西哥风味锅,也喜欢看HGTV频道。从这一点来说,她至少应该是能和你和谐相处的。随后她向你身边倾过来,并在你耳边低声细语向你吐槽,你们的共同朋友最近让她非常抓狂。这样的吐槽,仅仅开始了五分钟,你打心底里就结识了一位新的闺蜜。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自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家就发现,两个陌生人只要是观点相同,不管是积极或消极的观点,他们的关系就可以迅速升温。但人们普遍认为,在两个人互不相识的前提下,持有互相认可的积极观点才是进一步结识的最佳方式;消极的观点则会被视作有失礼节。

然而,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却完全推翻了普遍认可的这个观点。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两个陌生人要迅速结识,最快速有效的方式是在一起吐槽其他人。如果你想快速地结识某人,除了发现她讨厌的人并找机会一起跟她吐槽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大体上来讲,相似性是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我不会故意贬低共同喜好的观点。”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Jennifer Bosson说,“然而,如果你知道对方和你都不喜欢某个人的话,你会更加强烈、更加容易地与对方结识,并且发掘出更多的共同喜好。”

在2000年左右,Bosson教授的几个实验就发现,共同的消极观点在促成两个人进一步结识上的影响力,远比想象的大。

在2006年的一项小实验中,Bosson教授和她的同事邀请众多实验对象收听一段录音,录音是一个名叫彼拉得的男人和一个叫梅丽莎的女人的对话。听完对话后,需要实验对象写下他们最喜欢的一个方面,同时还要写出不喜欢彼拉得的一个方面。随后,Bosson教授还告诉实验对象,他们还会将其它实验对象召集在一起来互相认识。

有些实验对象会被告知,有其他的实验对象和他一样,都不喜欢彼拉得的某一点。而另一些实验对象则被告知,也有其他的实验对象他一样,也喜欢他写下的最喜欢的那一点。研究人员最后会再次询问实验对象,了解他们希望结识其它实验对象的意愿程度。让人惊奇的是,相比于希望结识有共同喜好的人,大部分实验对象都希望结识和自己一样不喜欢彼拉得的人。

Bosson教授在几个后续实验中进一步验证并提炼出其结论。无论性别还是种族,让两个陌生人迅速结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找到两个人对某人的共同吐槽点,而不是其它任何的相同积极观点。两个人对某人的吐槽程度越深,他们的关系会发展得更加紧密。

这说明了什么?Bosson教授说,“如果你表达出对他人的负面观点,这是一种反规范行为(counter-normative behavior)。”所谓反规范,即社会大众眼中的非同寻常、不值得提倡的社交行为。Bosson教授还说,“当一个陌生人表达出反规范行为时,我们会认为,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某种东西,好像对他们更加了解似的。”

举例说明:假如你在街上看到行人在过马路时,如果看见某个司机没有停下来礼让行人,规范行为下人们会向司机招手,示意对方停车。“但如果你发现某人对着司机竖中指,而不是向其招手的话,你就会觉得你对那个人更加了解,”Bosson教授解释道。如果你碰巧也认可那个竖中指的人的行为,并且当你在那个情景下也会选择对司机竖中指的话,则会有一种“有力动机”促使你想和那个陌生人认识,并且共同体验这种反规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有一种想要立即认识这个人的冲动。”Bosson补充说。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关于为什么共同的负面观点会让陌生人如此地联系在一起这个论题,还有更多更深入的解释和验证。有专家称,是人类过去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让我们对持有相同负面观点的人更加有吸引力。

“从心理角度而言,我们的内心其实存在很多的’按钮’,如果发现有人和自己一样讨厌某人时,我们会迫不及待地想去按这些按钮,”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的心理学教授Frank McAndrew如是说,“这是对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证实了我们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喜欢证实自己想法的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8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