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创业者」郝景芳 | 36氪专访

11-14 IT文章

“线上课程的话,基于微信生态的获客效率会更高一些”

“商业模式采取线上+线下效果会更好”

这是从“创作者”到“创业者”的郝景芳。

创业一年后,当她耐心介绍起项目的产品逻辑、运营体系以及营销方式,我会差点忘记她之前那些闪闪发光的标签:雨果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科幻作家、经济学家。

尽管她也谈及自己已完成的短篇小说、和一部刚刚开头的长篇计划,但有关自己的项目,她明显流露出更大的兴奋和热情。

近两年,郝景芳开始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中。

当我始终以看待一位作家的眼光看她时,我会犹疑:为什么一位作家需要这么频繁的进入“商业场”?采访结束后我的感受是,她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普通创业者的位置上。

组建团队、募集资金、寻求经验、市场调研,没有一件事不需要她自己奔走。采访之前,我曾提议项目的细节可以由团队其他成员来告诉我,以节省她的时间。郝景芳的回答是,我自己就可以说。

所以,我会迫不及待的想了解,郝景芳为什么会“创业”?这个被她自己称之为“霍格沃兹”的教育项目到底是什么样子?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会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又怎么看待中国当下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创新?

关于「创业」

我们眼前充斥着制造教育焦虑的新闻,家长的心时刻跟孩子的成绩挂钩。而除了考试,孩子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不了解书本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自己到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恐慌、孩子的懵懂都源于“未知”,根本的解决方法是让他们“了解”。所以,我们想从启蒙家长、启蒙孩子开始

36氪:怎么想到要做这样一件事? 大家对你的认知似乎还停留在科幻作家。

郝景芳:除了科幻作家以外,我还有两个更重要的身份:两个孩子的妈妈,以及中国发展基金会的经济研究员。这两个身份需要我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去关注中国教育,一个是为了我的孩子,一个是为了更多的孩子。

之前做研究员,切身感受到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供需矛盾”。

一方面中国的生源太多,但学校严重不足,一方面城市教育资源丰富,但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所以我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提出一个 “万校计划”的解决方案,在全国大城市建一万所学校,让所有在京务工的子女都可以在当地入学。但现实是,北京1995年有2600多所小学,近年来一直在减少,2017年只剩下986所。建校计划变成了“减校计划”,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流向名校和城市的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做妈妈之后,对孩子的教育又有了更多切肤之感。

我们眼前充斥着制造教育焦虑的新闻,家长的心时刻跟孩子的考评成绩挂钩。而除了考试,孩子不知道自己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不了解书本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自己到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教育隔离、人工智能威胁、贫困的代际传递,越来越可能成为现实。更可怕的是,教育正日益变得昂贵和小圈子化。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恐慌、孩子的懵懂都源于“未知”,根本的解决方法是让他们“了解”。所以我们想从“启蒙”开始,用“家庭教育”启蒙家长、用“通识教育”启蒙孩子。

36氪:供需矛盾、应试导向,你觉得这些背后的症结是什么?

郝景芳:教育问题的本质,最终还要回归到人口问题、经济问题。

一方面,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尤其二胎政策开放后新生儿的增长,导致基础教育资源紧缺。 

既然僧多粥少,那么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选拔最公平的制度就是标准化考试,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和家长焦虑。

另一方面,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优质资源的争夺,本质上是好老师的争夺,而中国目前基本的教师供给都严重不足。近几年主打优质师资的国际学校兴起,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负担高昂的学费;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分担了一部分的教育压力,但我们也看到了这其中超高的获客成本,包括烧钱教育市场、争抢优质师资等等。

36氪:基于目前教育的种种问题,中国的创新教育也开始出现了,对此你怎么看?

郝景芳:对,像北大附中、一土学校、探月学院、日日新等一些创新学校都做的不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