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滴滴自救之路,还能不能走到尽头?

02-17 IT文章

滴滴自救之路,还能不能走到尽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智能相对论,作者 | 魏启扬

裁员风波还在持续,作为新互联网三巨头TMD之一的滴滴,有些名不副实。

美团去年赴美风光上市;今日头条(字节跳动)在短视频、社交、电商、信息分发等多个领域开花,甚至有了和BAT叫板的资格,而滴滴呈现给外界的却是无休无止的亏损。

继2017年亏了25亿人民币后,最近从滴滴内部流传出的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滴滴持续巨亏,全年亏损达109亿元人民币。滴滴从2012年7月诞生至今从来就没将账面上的红字消除过,累计亏损达390亿元人民币。

现在的疑问是,在干掉了快的、易到、Uber等对手,坐拥国内网约车90%市场份额的滴滴为何还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亏损?

一家独大下,为何还要持续高额补贴?

在滴滴的那份2018年财务数据中,有一项支出特别引人注目,去年全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一共投入了113亿元。在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的滴滴为何还在用补贴“教育”市场?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滴滴对于自身和行业的焦虑或让其无法摆脱来自补贴的“治愈”。

首先,在网约车市场刚刚起步时,滴滴就挥舞着补贴的大棒,将快的、易到、神州、Uber等对手一一打落马下,成为国内网约车市场名符其实的老大。然而2018年美团突然加入网约车赛道,在另一边,曹操专车这类新对手裹挟着主机厂与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流程,让滴滴如鱼在哽。此外,滴滴还要应付传统出租车和共享汽车对网约车市场的冲击。多线作战的滴滴,为了守住得来不易的“江山”, 依然信奉补贴的力量,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补贴不能停”成为滴滴坚持下去的最大信念。

其次,出行作为一个高频次的消费需求,价格是用户体验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为保证在出行市场有足够的竞争力,滴滴在用户端的补贴也从短期的战术性营销手段变成长期战略性的日常行为。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每次出行一个几块钱的红包都能让他们在心中为滴滴默默加上几分,只要始终保持价格上的少许优势,在滴滴庞大的用户基盘下,其他平台还是很难撼动滴滴的地位。

最让滴滴头疼的还是在司机端。用户对出行价格敏感,司机对收入提成敏感。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网约车司机,他们在老乡、朋友、师徒等错综复杂关系的连接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个抱团的小集体,他们会比较客单价、比较综合收入,然后在平台之间做出选择,由于对司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为保证平台运力,只能用补贴“留人”。

在这样的商业逻辑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滴滴的平台用户越多,市场份额越大,其投入的补贴金额将与这两项数据成比例增加?虽然程维曾公开表示,“没有在中国市场把赚钱当成目标”,但是犹如无底洞般的补贴赤字显然是任何一个投资人都不愿看到的。

步子太大扯到了蛋

除了主营业务网约车,滴滴立下了三大愿景flag: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改造的世界级科技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成为世界级的汽车运营商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四处出击的滴滴开始向汽车租赁、无人驾驶、新能源、共享单车、汽车后市场、汽车金融等多个领域拓展,在与美团的竞争中,滴滴甚至还送起了外卖。

我们注意到,滴滴现有的业务线中,大多都是需要长期投入的重资产行业。滴滴收购汽车保养公司嗨修养车,布局小桔车服就花了10亿美元。无人驾驶更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强如苹果在去年年底时都大规模缩减无人驾驶项目规模,进行战略性撤退,根基尚未牢固的滴滴在无人驾驶上的冒进让人不得不开始清算程维的资金储备,滴滴究竟还有多少弹药没有射出?至于入局共享单车,ofo的突然崩盘注定这笔投资有去无回。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统计显示,自滴滴2012年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20次融资,金额总量超过200亿美元,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融资额最大的未上市公司。而现在的滴滴就像一个漏了气的皮球,一面不断向里充气(融资),另外一面又在不断漏气,几乎所有的业务线都在烧钱。当充气量赶不上漏气的速度,而自身又没有及时堵住漏洞,皮球瘪到无法弹起之时,也就是滴滴这颗互联网新星陨落之日。

葛优在电影《让子弹飞》中有句经典台词: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滴滴现今巨亏的现状与台词的描述非常相像,网约车业务还没实现盈利前,在其他业务线看似多点开花的滴滴实际上是真的“扯到了蛋”。

似曾相识的一幕,自救之路哪里才是尽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