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 | 集齐腾讯阿里小米,香港虚拟银行牌照的含金量有多大?
文 | 吴梦启
编辑 | 张雨忻
首批香港虚拟银行牌照的申请和批复已经有了答案——腾讯、阿里、小米、众安在线悉数在获批名单之中。其中,AT在内地金融科技市场长期处于贴身肉搏的状态,如今战火就要蔓延到香港。
想要争夺香港市场的互联网公司可的不止它们——百度、京东、携程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也都曾递交申请,但未通过。而除上述4家内地互联网公司之外,香港的渣打银行、中信银行和香港电讯也得以进入首批名单。
这块虚拟银行牌照,为什么值得互联网巨头们如此费心?
所谓虚拟银行,就是无实体分支机构的网络银行,存汇贷的银行基础业务均通过互联网进行。在内地,我们通常称之为“互联网银行”,阿里、腾讯、美团、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也都悉数染指。由于主要以小额分散的零售业务为主,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与传统银行业务互补的一个增量市场,自然会吸引玩家涌入。
另一方面,由于业务都在线上进行,所以其风控方面需要大量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术——这正好是这些互联网巨头们最擅长的事情,也是金融创新较为滞后的香港所缺乏的。
香港落后了
600万人口的香港,有187家传统银行,在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排名世界第三。但在瑞士卢塞恩大学做的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排名中,香港落在第十名。
数据来源:Thomson Reuter Labs
香港在金融创新上落后了吗?
其实,香港社会和金融机构对虚拟银行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原因恰恰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传统金融业务已经非常成熟。
香港的传统银行业务渗透率很高,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十分成熟,用户习惯难以改变。根据毕马威发布的《香港银行业报告2018》里的数据显示,香港资产排名前四的银行,2017年税前总收入占整个香港银行业收入的86.5%。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李万赋认为,香港香港一直是三四家传统银行占据统计地位,发展创新业务的动力较小。
毕马威认为,香港金管局推动设立虚拟银行的做法有助于促进香港的金融科技和创新,并重新界定客户的服务体验。
2017年9月,香港金管局正式宣布将引入虚拟银行,次年经过广泛咨询后,明确了虚拟银行的监管主体和业务范围——金管局在虚拟银行的定义里特地增加了“提供零售银行服务”,同时也特地强调虚拟银行“一般以零售客户为服务对象,当中包括中小型企业,因此有助促进普及金融”。这代表了香港银行业对于虚拟银行的共识:希望它是银行业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对传统银行取而代之。
香港从此前金融创新上的暂时落后,到回过神来后积极推动虚拟银行落地,都让非常活跃的内地金融科技公司看到机会。目前,金管局给虚拟银行划定的圈子是“零售”以及“普及金融”(内地又称为“普惠金融”),这正是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在内地金融科技市场上最擅长的事情。
怎么挣钱,这是个问题
怎么从“零售”和“普惠”上挣钱,却是个问题。
大部分这样的业务面对C端,获客成本高,而客单价大多不高,可以赚取的服务费和利息差价空间不大。
并非没有挣钱的路径。融360分析师李万赋对36氪表示:“内地互联网流量巨头拿到牌照后,或将结合自己内地较为成功的业务模式和香港的地域特点,推出一批创新的理财或贷款产品。并通过支付渠道等获取更多的香港用户群,导流给自家银行业务。”
理想情况下,互联网巨头们将会在香港发展出一批“深度用户”。
通过支付渠道获取香港用户的做法,腾讯和阿里都在尝试。微信支付在去年9月推出了Wechat Pay HK的双向跨境交易,支付宝在近日也即将启动这一进程。这将大大拓宽香港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范围。
在业务上,老虎证券研究团队告诉36氪:“虚拟银行除传统银行的‘存’‘汇’‘贷’业务之外,更有加上基于互联网的财富管理、保险和其他创新金融业务,对本地金融业和互联网巨头都非常有帮助。”
平安证券(香港)的研报观点有些不同。它认为,香港已经有了十分成熟的传统银行业务。作为存量市场,香港留给虚拟银行拓展的空间并不大。虽然后者可以利用低成本优势参与竞争,但其作用也只是压低了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价格而已。
这份研报还认为,过于严格的监管限制,会影响虚拟银行的商业模式,并使其经营趋向于保守,带来了虚拟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发生价格战的可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