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 AI 芯片,中国“芯”公司迎来“场景之争” | 钛媒体深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2019年是公认的人工智能落地之年。2019开年一个月内,陆续有三家语音领域的AI公司——云知声、思必驰及猎户星空(猎豹旗下AI公司)杀入AI芯片市场,推动了AI芯片领域的战火升级;2月27日,地平线宣布完成6亿美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规模,打破了AI芯片创业公司融资纪录。
按照钛媒体在 2018 年的观察,业内各类 AI 芯片发布会上,人工智能技术专业名词不再是重点,最受关注的指标成为:进入了哪些场景?合作了哪些客户?有没有软硬一体化方案?
商业历史来看,芯片和半导体行业本身就足够艰难;2019年的AI芯片落地年,竞争中的公司们正在争相给出答案。
如同特工电影中的情节,张凡和他的伙伴一般会在午夜行动。
这是一个四人组合,包括技术工程师的张凡,还有两名工人和一位项目经理。行动地点位于上海南京西路上的一家零售门店。
潜入店面后,张凡掏出笔记本,开始主攻店内摄像头的IP地址配置,工人则参照规划好的设计图纸开始布线,项目经理负责统一调度……不过,与特工电影中主人公对监控探头躲闪不及的情况不同,张凡团队此行目的,正是为了店内的摄像头。
张凡是国内 AI 芯片厂商地平线的技术支持工程师,昼伏夜出是他日常的工作状态。他当晚的工作,就是在100平米的店面内,安装10个地平线高清人脸识别网络摄像机。
人脸识别摄像机比一般的监控探头安装要求更加精细,安装之前的环境测试就必不可少。张凡向钛媒体展示了两样基本工具,黄色的照度计(又称乐普司仪),用以测试室内/门口/门外不同位置的光线强度,以调整合适的摄像机曝光参数;红色的激光测距仪用来在商业环境中采样,在各个高度轮番测试以获取最好的抓拍角度。
张凡向钛媒体展示了两种工具:左图为激光测距仪,右图为乐普司仪。拍摄:苏建勋
在加入地平线之前,张凡曾在新加坡、日本的零售集团工作十余年。在他看来,从传统摄像机到人脸识别摄像机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零售客流分析方式的升级。
“以前是单纯的人流计数,把摄像机垂直向下照射安装,从经过的人头数统计客流;现在用人脸识别,可以知道消费者是谁,什么时候来的,逛了哪些店。”张凡对钛媒体说。
从“识别”到“分析”,曾经在商业空间密布的摄像头被赋予了多一层意义。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一枚小小的AI 芯片深藏在地平线人脸识别网络摄像机中。这款名为“旭日”的芯片,是地平线在2017年底发布的,它的功能,是在摄像头中实现人脸的获取、识别与分析,以完成实时的性别、年龄等属性计算。
地平线人脸识别摄像机中的“旭日”芯片。拍摄:苏建勋
除了零售以外,硬件终端是 AI 芯片应用的另一重要场景。
去年4月,原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所担任所长周军宣布加入国内 AI 公司 Rokid。2个月后,这家以智能音箱宣布推出AI语音专用芯片:Rokid KAMINO18,在其官方演示视频中,一位 5 岁的小女孩把Rokid KAMINO18与扬声器、电路元件简单组装后,即可制作出一个带有智能语音交互功能的AI 音箱。
将Rokid KAMINO18与扬声器、电路元件简单组装后,即可制作出一个带有智能语音交互功能的AI 音箱。
从任职十三年的巨头三星来到 AI 新秀公司 Rokid,周军正重新成为“创业者”。在三星时,周军有一间会议室般大小的独立办公室,来到 Rokid 后,他挤在技术部门的一个格子间中,以便“马上了解工程师们的想法”。
“在三星,诸如芯片设计之类的关键技术会花1-2年去立项规划,每个工程师分工也很细,追求的是’稳’;而 Rokid 更讲究快节奏,工程师要从驱动、算法做到应用,每个模块都需要掌握,这就逼的大家对没尝试过的事情向前冲。”周军对钛媒体说。
激烈的竞争环境是迫使周军团队快速迭代的重要原因。
2018年称得上是国内 AI 芯片元年,不仅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巨头在这一领域持续加码,也涌现出寒武纪、地平线等新兴独角兽,单是AI 语音芯片这一垂直赛道,就在一年之间涌入包括云知声、出门问问、思必驰、Rokid 等诸多厂商。
不论是巨头还是初创企业,能否落地,是衡量 AI 芯片公司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0385.html
- 上一篇:三大唱片酣战进行时
- 下一篇:腾讯将增加对中国电子竞技赛事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