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中国造车双雄记

03-04 IT文章

中国造车双雄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张军智

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在工业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个曾经连铁钉都不能大规模生产的国家,不仅在家电、通讯设备以及众多电子产品领域领跑全球,而且在科技含量极高的火箭、载人航天、高铁、核电上,机械装备制造上,也极具竞争力。

但是这个工业制造大国,长期以来都有一个令国人心痛的短板,就是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大多数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买车的首选都是外资和合资品牌,原因无他,与国产汽车相比,国外品牌的汽车质量更好。国家长期以来在汽车工业领域,投入不菲,但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自主品牌。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因此被国人贴上了“不争气”的标签。

不过,近年来,随着一批中国车企的努力,这个现象正在发生改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正是南北两家汽车公司,长城和吉利。在强敌环伺的中国SUV市场,长城的哈弗H6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成绩,连续58个月位居SUV市场销量第一名。

而吉利汽车也不断推出高品质的精品车型,提升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形象,特别是收购瑞典沃尔沃、入股戴姆勒,更是让吉利成了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名片。

如今,长城和吉利都已是营收千亿级的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两家民营汽车厂商。两家企业的创始人,长城的魏建军、吉利的李书福用20多年的时间,在外资和合资品牌的夹击中,在很低的起点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造车梦

说起魏建军和李书福两个人的名字,似乎李书福的名气更大,但从造车的历史来看,长城魏建军的资格却更老。

与浙江台州农民出身的李书福不一样,魏建军是个标准的富二代。魏建军的父亲魏德义1984年转业回乡后,在保定创办了太行设备厂,后来发展成资产近千亿元的太行集团。优渥的家庭环境,很早就给魏建军提供了接触汽车的机会,20多岁时,他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苏联产的拉达2107,也正是这辆车,为他打开了通往汽车产业的大门。

年轻时的魏建军酷爱汽车,驾驶技术高超,因为曾经在保定机场表演过精彩的汽车特技,在当时保定的年轻人中,他被称为“保定车神”。

1984年,魏建军的叔叔魏德良在保定市南大园乡,创办了长城工业公司,从事汽车改装业务。这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也就是长城汽车的前身。

1990年,魏德良因车祸去世,保定南大园乡政府接管了长城工业公司,但很快陷入亏损困境。南大园乡政府无奈开出优惠条件引人承包。26岁的魏建军觉得叔叔开创的事业,理应由他继续下去,在没有告诉家人的情况下,他接手了这家只有60多名员工,负债200多万,濒临倒闭的厂子。这一年,魏建军仅仅26岁。

魏建军接手长城工业公司后,在改装轻型客货车的业务基础上,寻找一些市场上大企业看不上的“小机会”。他找到保定当地的冷冻厂和石油公司,为这些企业定做冷冻车和石油用车等特种车辆。靠着这些“小生意”,长城工业公司不仅扭亏为盈,还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

年轻的魏建军并不满足于改装业务,而是希望制造自己品牌的汽车。1993年,29岁的魏建军决定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同一时间维度中,农业企业家李书福却在“走背字”,他在90年代初的海南房地产泡沫中,赔了几千万。

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了经商生涯。和很多浙江的商人一样,李书福勤奋、聪明、善于发现机会,最重要的是胆子极大。

1984年,21岁的李书福带着开照相馆赚来的2000块钱,就敢干电冰箱厂,而且还干成了。1989年,李书福的电冰箱厂产值已经超过了一亿元。李书福也因此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后来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他的电冰箱厂不得不关闭。

李书福跑到深圳学习经济管理,期间又发现了建材生意大有可为,他果断进军建材生产领域,很快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建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海南的房地产热又让他怦然心动,结果在一年的时间里赔了五六千万。

炒房失败后,李书福意识到自己只能做实业。带着这条深刻的教训,他又一次回到浙江。李书福在深圳时,曾花6万元买了一辆中华牌轿车。“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他觉得,造车也没那么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