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全国总动员,要让心理健康服务人人可及

03-04 IT文章

全国总动员,要让心理健康服务人人可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八点健闻,作者|周琼

心理这一无形之物,无法靠仪器识别其健康与否。

春节后新学期的第一周,14岁的楠楠(化名)没有去学校。她耸拉着脑袋,跟着妈妈从湛江到了广州,先后去了两家三甲医院的精神科求医。

她希望医生把她的“病”诊断得越严重越好。她的目的很简单:不上学。“可能确实是有病吧,一想到上学就想吐。”她说。她希望得到医生的理解,找到可以不上学的依据。

妈妈的诉求也很简单:把女儿不想上学的“病”治好,让她恢复正常轨道。

去了两家医院。一位医生说没什么大病,不用吃药,回去散散心,多运动就好。另一家医生说有抑郁症状,但孩子太小不能开药,实在要治疗就要住院。对于要不要上学,医生没给出“权威”意见,让母女根据情况,自己决定。

目标都没达到。母女俩丧气而归。

“这是心理治疗吗?怎么医生匆匆忙忙,不关心人?不开药,也不开导?”妈妈说。

有人提议她们去心理咨询机构找咨询师聊聊看,妈妈一听价格就连连摇头。“太贵了,咨询一次要700元,并且一两次还好不了”。

回湛江的路上,妈妈觉得自己也“抑郁”了。“心理出现问题真可怕,不知道去哪里能确诊、能得到专业帮助”。

楠楠母女遇到的情况,是当前中国心理治疗与咨询领域真实的写照:

一方面,面对心理这一无形之物,现代科技无法通过仪器给出清晰、权威的诊断。医院的精神科,以生物层面的治疗为主,难以深入患者内心;

另一方面,心理咨询服务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价格高昂,遥不可及。这使得绝大部分中国人在面对心理不适及情绪障碍时,只能“闷在心里”,直到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出现失控行为。

这一局面有望出现转机。

2018年11月中旬,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下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地区逐步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最后探索出可供全国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

2019年1月3日,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联合召开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启动会议,对试点工作如何开展进行了安排部署。

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都已确定了要开展试点工作的地区——每个省市、自治区至少会推出一个试点地区。

这些地区正在编制试点实施方案,并向国家卫健委提交试点备案的相关材料。年内,试点将在全国陆续展开。

这意味着,在试点地区,人们遇到心理不适及情绪障碍时,有望在身边就享受到方便、可及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

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项全新的、必将影响深远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道路不会平坦。三年期的试点,政府、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与受众之间,将经历大量的重整、磨合与成长。

无论如何,在物质文明中苦苦追赶了近百年的中国,开始向内走,以补上现代精神文明中缺失的一课。

试点目标:让所有人就近享受心理服务

十部委发布的《试点方案》,牵头者为国家卫健委及中央政法委——体现此次试点的核心目标有两个: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从建设“健康中国”的角度来看,心理是健康之本。然而,多数国民缺乏维护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没有条件或意识接受专业帮助和治疗。同时,绝大部分慢性疾病及癌症,在一定程度上,都源自心理的痛苦和情绪的淤积。

从建设和谐中国、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说,近年来绝大部分过激的悲剧性事件,都来自当事人心理的失衡。如去年重庆女子公交车上与司机争执致15人死亡;湖南男子黄一川持刀砍杀无辜幼儿以报复社会等等。

同时,一些群体性事件的激化,也与执法人员、社区干部在处理冲突时,未充分了解人的心理特点,无意中把当事人的“火气”燃得更旺有关。因此,公安部、司法部、信访局也在印发《试点方案》的十部委之列。

民政部、残联参与试点,则意味着此服务体系将利用民政、残联等部门资源,发挥社工、志愿者、民政干部、残联委员等人员作用,惠及需要心理服务的重点人群。

财政部的“列席”,毋庸置言,需要各地财政投入资金,保障此项工作的运行。

按照《试点方案》的要求,试点地区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让所有人群——包括居民、学生、各类在职人士等,都能享受到的、可及的心理服务网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