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一晚未眠,连夜讨论科创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新浪科技,作者为李甜、吴可仲,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科创板引发的“化学反应”正在发酵。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表示,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当时,中新智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智擎”)董事长郑小刚带着公司产品参展,身处会场,听后感到备受鼓舞。3月28日,郑小刚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回忆,在宣布将设立科创板的当晚,他几乎没有睡觉,与中白产业投资基金总经理杨宏、海通证券工作人员等人在一所酒店大堂内讨论“科创板”这一新生事物。“基本上当天晚上就炸锅了。”
如今,科创板的出现已经产生避免科技企业外流效应。记者采访获悉,中新智擎曾搭建好红筹架构,期望尽快赴港上市,而随着科创板出台,郑小刚有了两个可选项。另外,正搭建境外上市体系的某无人车公司,也暂缓下来,考虑回归。
“衔枚疾进”
作为创业者,郑小刚密切关注科创板动态。
在科创板提出之日的那场讨论会上,总体分成两派:郑小刚、杨宏等觉得总算是有一条出路了,如果能够落地,对中国的新兴科技型企业来说,将是极大的鼓舞;也有券商表达了隐忧,专业投资人对科技企业的技术能力进行专业化评定尚且是件难事,二级市场资本人士是否面临专业化问题,此外,首次试点注册制,资本人士也担心走向失控。
而从郑小刚的角度看,国家能够将科创板迅速地推出,他相信国家领导层对这件事情一定要力排众议地去完成。
郑小刚的信心其实在此后出现过一次动摇。在2019年1月29日,郑小刚收到朋友转来的一篇文章,标题显示文章由某领导所写,内文提到建议暂缓科创板实施落地。郑小刚不知真假,但看后内心还是些许低落,“当时我们都吓一跳,还觉得这事儿估计就没戏了。”
谁知,一天之后,事件反转。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强调,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时给我的信息就是国家做此事情的决心程度,真的不一般。”3月28日,郑小刚向记者回忆道。
事实上,科创板从无到有,速度可谓疾驰。3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发布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科创板上市持续监管办法(试行)》,上交所当日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权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6份文件。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出于不同交易所上市制度存有差异之现实,国内曾有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大批优秀科技公司选择去美股或港股上市交易。2018年4月,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后,宽松的注册环境和接近的地缘心理导致该年港股出现内地公司IPO井喷情形,包括小米、美团、同程艺龙等在内的科技互联网公司奔赴港股。
不过,国家若能真正下决心推动科创板,优秀科技企业外流局面有望借此机会打破。郑小刚当时认为,有句古话是“金口玉言”,既然习主席讲了,他就愿意相信会是真的。
果不其然。2019年3月,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密集发布相关制度文件,企业开始实质性地接受上市辅导,递交申请,截至记者发稿时,上交所已经受理了三批共19家企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
“找到了组织”
人工智能是科创板明确支持的行业之一。郑小刚的公司主要做面向物业和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今年预期拿到2.1万台订单,如果能如期出产,在行业中会是不错的成绩。
郑小刚渴望上市,作为希望走向前沿的技术型公司,上市能够形成品牌效应,便于公司与其他头部公司进行技术互通上的合作,有利于持续发展。郑小刚选取了港股,并搭建好了红筹。但是现在,科创板似乎对于郑小刚及其资方的吸引力更大。
有创业者对记者表示,高端科技产业发展,仅靠资本的支持,步伐有限。科创板的成立能够令创业者关注,原因也在于他们感到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和认可,这在他们眼中是该产业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