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焦虑后,「冥想」也成了一门生意?|36氪新风向
冥想Copy to China。
文 | 詹妮妮、梦悦
编辑 | 思齐
当焦虑成为一门经济,冥想也成了一门生意。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冥想”并非和狭义的、宗教情景下的“打坐”或“念经”。在美国,它伴随着“自律”、“消解压力”等生活方式关键词,成为一种新流行。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2012 年仅有 4.1%的美国人会进行冥想练习,五年后,这一数字达到 14.2%,翻了三倍。
一个成长速度尤其快的市场中,自然不缺乏商业机会:
Statista 数据显示,美国冥想市场规模在 2017 年达到了 12 亿美元,并预计在 2022 年达到 20 亿美元。
创立于 2012 年的冥想应用 Calm 在今年年初宣布完成了 8800 万美元融资,并成为赛道里的首个独角兽,团队同时表示,2019 年将有望实现 1.5 亿美元的年收入。
视角回归国内。
2018 年底,凭借微信小程序走红的“小睡眠”和泛心理社区 Knowyourself 不约而同地上线了自己的冥想小程序,后者在短短两天内收获了 65 万人次的使用。
今年 2 月,在 Calm 宣布融资后不久,身心健康类音频应用“潮汐”也宣布完成近千万元 Pre-A 轮融资,随后上线了深度冥想内容。
显然,当“冥想”在国外市场被初步验证成功后,信奉“时间机器”理论的资本和创业者们认为,这会是一个很好的 Copy to China 的商业机会。那么,代表了精神消费升级的“冥想”会在中国取得和海外一样的成功么?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重点讨论的内容是:
对标健身市场,冥想能够诞生领域会出现下一个 KEEP;
焦虑经济的本土化议题;
国内的冥想玩家们要如何破局。
当健身领域诞生了 Keep,心理健康领域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
如小标题,我们在这里先抛一个结论:基于冥想,心理健康领域能够诞生下一个 Keep。
单从诞生背景来看,当下的冥想市场和健身市场萌芽期极其相似。
在以 Keep 为代表的健身 App 出现前,运动小白们没有户外锻炼和去健身房的习惯,“郑多燕减肥操”这样在家庭场景下、上手更加简单的内容已经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这些内容除了说明代表市场其实是有需求的之外,也让“小白健身”人群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群体。Keep CEO 王宁在一份早期复盘里提到,Keep 正是定位于 80% 的小白用户——那些在沙发上,但每天都想运动的人。
在创立初期,Keep 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有那么多健身的人吗?”,所有的冥想应用也都先必须说服市场,中国到底需不需要冥想?
Knowyourself(下称 KY)在自己的公众号中写道:冥想,是一项有大量实证研究支持的头脑练习,大量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冥想对提升注意力和降低焦虑具有帮助作用。
正念冥想 App Now 创始人李乐鹏则告诉36氪,健身、跑步等关注的是生理机能的健康,冥想关注的是精神状态。在这个每个年轻人都会面临身心挑战的时代,精神层面的“锻炼”一定是必须的。李乐鹏曾是每日瑜伽联合创始人之一,冥想本身也是瑜伽的一种技法。
不难发现,在将“冥想”这个在目前来看相对生僻的词语推向大众市场时,大家都在强调“心理机能”, 同样是缓解情绪压力,但“冥想”显然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更易让人接受。
所以,要论证冥想的市场空间,可以先看中国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有多大。有数据显示,在中国,目前约有 1600 万需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8000 万需服药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2.5 亿需心理咨询的心理障碍人群以及 7 亿需要心理帮助的心理亚健康人群。
Keep 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一批“健身小白”,同样的,心理产品也需要找到那七个亿需要帮助的亚健康人群,用一个清晰的产品策略解决这部分人的核心痛点。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财富标准、成功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变,现代年轻人与日俱增的焦虑感是显而易见的,用冥想来缓解焦虑,就像用健身来解决肥胖。年轻人正越来越愿意为“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买单,所以从市场需求端来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心理领域也会出现一个 Keep 一样的产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