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自动驾驶”
7月28日,小鹏汽车宣布从即日起,通过OTA功能分批向2019款G3车型推送Xmart OS 1.5版本,升级后车辆将具备L2.5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无独有偶,7月29日,蔚来汽车也开始推送NIO OS 2.1.0版本,升级后ES6用户能够享受到部分“自动驾驶”功能(6月份推送给ES8车型版本),而ES8用户则在此基础上收货了几个新功能。
薛定谔的“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功能并不局限于电动汽车,很多品牌的燃油车也能够实现,但是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领域“教育市场”的先驱者,潜移默化地将自动驾驶功能与电动汽车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成为了电动汽车核心竞争力之一。
所以无论哪家电动汽车公司,在最近几年“井喷”式发展途中,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动驾驶”功能作为宣传中一大亮点,甚至一个个夸下海口“2020年实现L4甚至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功能”。
然而2020年就在眼前了,别说L4级别了,如今能把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做好的都寥寥无几。似乎大家都明白了,先前那套“话术”似乎不太好使了,并且研发难度有些超出想象。于是立即转头将研发重心放在了更为“触手可及”的L2级别(例如前一段CES Asia中多家电动汽车企业都把L2级别自动驾驶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
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无论自动驾驶领域发展多么迅速,其核心都是代码层,但要突破这个难点,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传统车企有资源没经验,造车新势力连资源都匮乏,所以一开始大家找寻的解决办法都是与第三方合作,购买第三方的整体方案并合作研发,加速开发进程。
但是采用第三方方案,有个巨大的弊端,就是“信息沟通不畅”,由于核心技术在别的公司,那么在研发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便,“一手”的数据以及反馈无法“完美”与主机厂的车型设计融合。所以,要想实现良好的“自动驾驶”体验,自主研发又成为了关键点。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中,有两家造车新势力先后宣布转变为“自主研发”,雇佣一帮背景“科幻”的外国团队在海外工作,配合国内车企内技术人员,联合“自主研发”。
彼时不少人对此不屑一顾,对其技术实力和落地效果产生了诸多质疑。此外,其宣称的OTA功能被广为诟病,也正是因为“自动驾驶”功能的不断“跳票”,不少人们认为OTA功能就只是个“期权”,能否实现完全就是“薛定谔的猫”,无论车企怎么宣传,消费者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小鹏与蔚来
(“自动驾驶”简洁定义)
鉴于很多人还是不熟悉“自动驾驶”功能的分级,这里将其简化一下,方便更多人对其的认识。L2级别其实从定义上就是能够“自动加减速并转向”(ACC自适应巡航、LKA车道居中保持、AEB紧急制动等),其他诸多功能要么是增加“应对工况”的覆盖范围(例如适用时速、路段等),要么多是在“非自动驾驶”过程中,能够介入以防范事故发生。
不同的功能也分很多子集,例如LKA车道居中保持,就分为LDW车道偏离预警、LDP车道偏离预防和LCC车道居中控制,三个都能良好实现才能称之为LKA功能。
所以虽然多家车企都宣称能够实现L2级别自动驾驶,但一方面实现功能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功能不同导致适用工况也就有所不同。正是因为没有“精准”的分级,很多车企在宣传的时候将每一个功能都罗列出来,以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小鹏Xmart OS 1.5升级内容)
小鹏此次升级的重点,简化来说,就是将之前60km/h小时以上才能开启的LCC如今全面覆盖,增加ALC自动变道辅助(打转向灯,车辆根据路况自动变道),TJA交通拥堵辅助功能(FDM前车车距检测、CIW加塞预警算是子集)其实也就是是低速(60km/h以下)工况下的“自动驾驶"。而其他的功能,例如透明底盘、驾驶员疲劳预警等,弥补了“自动驾驶”时可能存在的隐患,以应更多的工况。
背后的原因,是高速行驶的路段一般都为封闭路段,也就是相对较少发生复杂路况,“自动驾驶”实现起来较为容易,而低速路段多为城市复杂路况,要能够良好实现,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数据反馈,反复测试才能确保安全。笔者曾询问过第三方公司的报价,低速工况的“自动驾驶”方案要比高速工况昂贵的多。
(蔚来NIO OS 2.1.0更新内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