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融不到钱的共享单车能活下来
如果说,一年前,哈啰出行CEO杨磊在内部信中说哈啰已经成为共享单车NO.1时,外界还有惊愕和质疑,那一年后,外界已经默认这个后来者的地位。
依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哈啰已经入驻360多个城市,平均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与之对照,美团上市时披露过摩拜的平均日订单量,为840万次。2018年之后,共享单车行业的融资只发生在哈啰一家身上,去年9月数十亿,今年7月,新一轮约3亿~4亿美元的融资消息又有传出。
哈啰是一个典型的逆袭的案例。是它运气好么?不能否认其中有运气成分,在阿里系与ofo心生嫌隙之时,哈啰拿到蚂蚁金服的融资;在ofo和摩拜出现颓势时,它在市场上发起攻击。
但为什么这个“好运”偏偏发生在哈啰头上?
本期深案例,虎嗅精选将剖析哈啰出行。这个案例的意义不仅在于如何逆袭,也在于证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运营方法论——当大红利消失,所有互联网企业们都需要回到精细化管理的经营常态。哈啰的这套运营方法论有借鉴意义,尤其对于人数较多、需要强线下运营的中型公司。
一、再论共享单车模式,它能成为一门生意么?
一年来,哈啰的管理团队经常被问及一个问题:“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
回看2018年共享单车行业惨状,不难理解外界对这唯一幸存者的质疑:摩拜卖身美团后,拖累美团整体财报,ofo在卖身失败后,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在行业火爆的2016、2017年,共享单车从业者和投资人们愿意用“几个月回本”一套说辞来说服媒体和公众。
朱啸虎是这么算的:假设ofo每天每辆车的使用频率是8次,每辆车成本200元,骑一次0.5元,两个月回本,之后一辆单车的营收几乎等于净利润。他计算,校园一天可到200万单,一年收入3亿多元人民币,利润3000万~4000万元。
这一算法忽略了单车走出校园的调度、维修等运营成本,也忽略了车辆的折旧和丢失的损耗。
一直在城市运营的摩拜,用了另一套算法,算得更清楚一些:
一辆摩拜的成本为1800元,以单车寿命三年、残值150元来计算,摩拜单车的折旧成本为550元一年,1.5元一天;一辆车每天的运维成本为0.6元。这样,一辆车一天能骑行2次,一次1元就能做到不亏钱。若超过两次,那超过的次数就是能赚的钱。
看起来盈利似乎不成问题,只是摩拜是否能做到一辆车一天被骑两次一次一元?
直到美团上市,招股书披露了摩拜的业务数据(之后美团将摩拜业务数据并在新业务及其他里,没有详细披露),外界才了解实情:
“截止2018年4月30日,摩拜拥有活跃单车用户4810万,710万辆活跃单车;在2018年前四个月,摩拜骑乘次数为2.6亿次,每次骑乘收入0.56元,共计收入1.47亿元;单车和汽车折旧3.96亿元,经营成本2.58亿元。”
也就是说,摩拜一辆活跃车辆(美团用的是活跃车辆,没有算僵尸车)一天骑行次数是0.3次(2.6亿除以710万除以120天,三天才被骑一次),对应的每次骑行的运营成本将近1元钱,折旧约1.5元,合计2.5元,而用户只为这项服务掏0.56元。
这些数字暴露出来:共享单车的骑行次数拿不到预期,运营成本高居不下,而骑行价格低。
所以,共享单车能赚钱么?理论上依旧能赚钱,前提做到四项:提高车辆的翻台数(每天骑行次数),降低车辆丢失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骑行价格。
摩拜和ofo巨大亏损的原因在于资本的刺激下,各家陷入追求规模的癫狂,忽略了效率和收入,而不是共享单车模式本身出了什么大问题。
无钱可拿的哈啰迫于活下去的压力从开始就精耕细作,倒是因祸得福。
依据官方给到的数据,其运营成本(维修、搬运、仓库等)为一天3毛,是同行的一半;车辆造价目前为600元~800元一辆,按三年使用期,平均一天折旧为6毛左右。这样一天每辆车收入1块钱就能做到不亏钱。
哈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允许试运营的地区内平均每辆车翻台率能到5到6次(平均一辆车每天被骑5到6次),全国七天活跃率车辆比例是97%,而北京交通委披露在4月披露的数据,北京的共享单车月活跃度不足50%。
外界愿意将哈啰的逆袭归结为找到三四线的空白市场,当巨头们在一二线城市打得不可开交时,哈啰却悄然撕开一个口子,然后凭借三四线的市场获得巨头青睐。
但为什么起初头部玩家会忽略三四线城市?任由哈啰攻占了去。原因是,三四线城市并不是一个投入产出比高的城市。由于人口数量有限,订单密度较小,并且车辆容易损坏和丢失,三四线城市不是共享单车的理想之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9377.html
- 上一篇:美媒:特朗普让美国企业损失百亿 买中国电视机要趁早
- 下一篇:电子烟致死事件被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