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诊疗,人工智能临床辅助决策的新战场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钛资本研究院
中国的医疗人工智能进入了价值验证的阶段,市场开始向医疗人工智能企业要结果。怎么得到这个结果,如何落地是摆在企业面前很关键的问题。可预见,该赛道都在重新做调整或洗牌。
讯飞医疗是科大讯飞孵化的独立子公司。过去三年,讯飞医疗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很多赛道进行了尝试,找到了一些值得深耕的方向,同时聚合了一些被验证为现在还不能作为商业化探索的方向,包括语音电子病历、医学影像、全科辅诊等。
目前讯飞医疗已经开始把重心从四面开花逐渐向基层医疗进行聚焦,讯飞医疗副总裁刘洋在钛资本新一代企业级科技投资人投研社第26期,分享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讯飞医疗副总裁刘洋,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医疗健康领域有多年经验。曾任东软集团战略咨询部资深咨询顾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高级战略顾问、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云医院事业部负责人。现在讯飞医疗,从事医疗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探索以及商业模式的实践。
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现状
基层医疗目前主要承担着两类工作,一类是基本诊疗服务,一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先看基本诊疗服务。根据国家发布的卫生统计公报,2018年中国整体的医疗费用上涨了10%,均次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都在上涨,其中基层的均次门诊费(不管是社区还是乡镇)相比平均涨幅大幅偏高。目前基层在医疗费用的实际增长上,从门诊层面看有新的增长空间。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从2013年到2017年,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总诊疗人次也在逐年增长,但基层诊疗比例却在逐年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
一是在过去的五年里,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设备、人才和资金在县域公立医院的改革上,所以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有比较强的增长,引流了乡村两级的诊疗;
二是在于实际就诊习惯,基层居民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完病后,如果没有解决问题,大概率会到县医院或省医院进行就诊,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诊疗比例下降。
所以,虽然现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但还不能真正做到把大量就诊留在基层解决。
再看与家庭医生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近些年,国家慢性病人群的比例增长非常快,从2003年到2013年增长了几倍到十几倍,如此多的慢性病患者带来了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每年80亿的诊疗服务,加上全国有十几亿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什么样的团队在支撑这样的工作呢?
从《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可以看到,全国不到40%的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分布在基层,但承担了全国每年50%左右的基础诊疗服务。
如果细看基层医生的学历构成会发现,城市的情况略好些,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本科及以上比率超过40%,但在农村就非常糟糕,略好的乡镇卫生院本科以上医生的比例也只有不到15%、村卫生室只有2%。整体而言,本科以上的医生只有不到16%扎根于基层,基层全科医生仅17.1万人,而这些人还承担了繁重的诊疗服务。
这使得基层医生面临着非常尴尬的情况:一方面是基层医生能力还不足,导致居民不能一直信任基层医生;
另一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占据了基层医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学习和提升。这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整个分级诊疗最终难以落实。
所以,从2009年医改以来,国家每年都会出台类似增强基层的政策,包括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医联体等等。也提了很多目标,包括签约率、基层诊疗占比,这两个指标目前都很难达到。基层诊疗占比希望到2017年实现65%以上,但现在还差约10%没有做到,县域就诊率要做到90%,也没有完全达到。
这些制度或指标现在难以达成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基层提供诊疗服务的医生能力不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9407.html
- 上一篇:电动理想,烧油有理
- 下一篇:金融科技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