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铤而走险》遇冷,如何看待青年导演“同质化”的问题?

09-04 IT文章

《铤而走险》遇冷,如何看待青年导演“同质化”的问题?

文|跃幕电影,作者|杨小没

代际划分。 在第六代导演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就不再以代际划分导演。但实际上这两年不断涌现的青年导演,在暴漏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同质化”问题。

大多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对于类型片的教育经历和对现实的强烈表达诉求,成为了这一代青年导演的共同标签。

而在风格的表现上,灰暗的整体色调、多线条多人物的叙事风格基本成为了共同选择。 当《铤而走险》走出一条相对平缓的票房曲线后,这种青年导演的集体弊端可能更需要被市场所关注。

如今,青年导演得到的市场机遇和资源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如果在创作上仍然无法摆脱目前的同质化病症,那么青年导演的未来可能并不会像想象中好过。 当然,青年导演的亮点并不能因为缺乏经验积累而被埋没。尤其是对于此前烂片市场的“自我修复”,其实青年导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导演“代际”

代际消失。

在第六代导演之后,人们已经很少听到用“代际”来定义新一代导演的声音了。毕竟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年轻导演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市场很难再通过一种笼统的概念去定义这些新生代导演。

其实近年来,电影市场越来越重视青年导演。在出现了许多青年导演的培养计划后,青年导演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市场上也出现了忻钰坤、文牧野、董越等一批优秀的青年导演。

但在市场的发展趋向及受众品味变化的影响下,这批青年导演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相同的审美趣味和较高的“一致性”。

从《暴裂无声》、《暴雪将至》、《火锅英雄》等青年导演作品也可以看出,这种一致性更多体现在“多线多人物”的叙述方式,昏暗的色调和布景以及对电影整体节奏调性的把控等诸多方面。

而此时,新人导演甘剑宇的首部长片《铤而走险》同样也没有走出这种“一致性”。 电影中刘小俊、盗匪兄弟、警察以及舞女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仍然是“多线多人物”的叙事方式;对故事追求不断反转也与许多同类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处。

《铤而走险》遇冷,如何看待青年导演“同质化”的问题?

虽然《铤而走险》在题材、团队上都被寄予厚望,但正是由于该片没有表现出与这批青年导演作品之间较强的差异性,最终使得《铤而走险》的市场表现低于预期。

上映三天,该片仅拿下3200万左右,对于这样一部有名导保驾护航的犯罪类型片来说,这个成绩其实不算理想。

审美趣味的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批青年导演的作品具有一些“同质化”倾向,虽然每个个体导演都渴望追求创新,但这种“同质化”也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对青年导演的损伤。

此时的市场对青年导演仍处于一种培养和扶持的状态,这是青年导演的机会。但同时,青年导演们也需要拿出更多创新的能力来规避这种“雷同性”,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类型拓展

犯罪类型片。

长时间以来,中国的犯罪类型片一直以香港电影为重心。在《无间道》、《英雄本色》、《古惑仔》等电影的影响下,犯罪片总与警匪、黑帮、卧底、枪战等标签密不可分。在香港电影最为盛行的年代,犯罪类型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带上了这些鲜明的标签。

近年来香港电影又依靠着《追龙》、《寒战》、《无双》等犯罪片重新回归市场,从票房成绩和口碑表现其实都比较理想。但是港式犯罪片的问题在于,其并没有长期系列化的打算,完全根据第一部成绩来决定之后的发展方向。某种程度上,“烂尾”成为了港式犯罪片的必经之路。

从整体大方向来看,港式犯罪片的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尤其是主演的“通用”,本质上无法形成独特的标签。这在短时间内尚且不会被市场所方反感,但毕竟香港电影产业的青黄不接无法保证其长期的产业发展。

不过从《疯狂的石头》开始,内地犯罪类型片已经开始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2015年青年导演忻钰坤的首部长片《心迷宫》,凭借着对犯罪类型片的创新性拓展拿到了8.6分的豆瓣评分。

此外杨庆的《火锅英雄》,董越的《暴雪将至》,以及忻钰坤的第二部作品《暴裂无声》都在题材以及拍摄手法上表现出青年导演对这一类型片的创新力。

此次甘剑宇指导的《铤而走险》虽然也存在着一些逻辑问题,在剧情上还需打磨。但电影一方面在题材上有所创新,将目光指向了小人物刘小俊,塑造了个平民化的“污点英雄”,这与港式犯罪类型片聚焦枭雄等大人物的特点截然相反。另一方面在拍摄手法上,也通过山城重庆的地形空间优势提高了追逐戏的立体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