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老阿里人的“深夜食堂”,你还记得吗?

09-05 IT文章

天下网商实习记者 秦钰阳

在杭州益乐路和华星路的路口,有一家貌不惊人的“安徽料理”,它和中华大地上无数平凡的夜宵店一样,在深夜汩汩地涌出炒饭、卤味、砂锅的浓郁香气,抚慰着食客饥饿的肠胃和困顿的心情。

但就是这么一家普通的小吃店,却在阿里巴巴十八周年时因老板王昌春的一句“阿里老朋友欢迎回来吃炒粉干”刷屏了无数阿里人的朋友圈。两年过去了,王昌春说,当年的承诺还能奏效。

老阿里人的“深夜食堂”,你还记得吗?

我刚搬来这儿摆摊的时候,还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什么嘞

2009年,王昌春和姐姐、姐夫搬到了益乐路的创业大厦附近,那时候,姐姐刚怀了孩子,一家子的生计只能靠两连襟推着小推车摆夜宵摊支撑。

这不是王昌春第一次外出讨生活了,生长于安徽马鞍山小县城的他笑言:“我们老家有90%的人都是做餐饮小吃生意的,你要是骑个电瓶车在杭州10个区转一圈,能看到上百家安徽料理,都是我们那儿的人,听口音就可以听出来。”

那时的“安徽料理”还压根租不起固定店铺,只能每个月花2000元租下一家小吃店门口仅仅雨蓬宽的狭窄门脸,使用时间是晚上8点至凌晨2点。一辆推车,几张小桌椅,生意便热热闹闹地张罗起来了。

到市中心找个没人做安徽料理的地盘先试试看,这是王昌春最初挑中创业大厦这块“宝地”的原因,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因着这份机缘巧合,在之后的几年里,他的生活和“阿里巴巴”这个当初根本没听说过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老阿里人的“深夜食堂”,你还记得吗?

2013年前的十几年里,刚刚搬出湖畔花园的阿里巴巴还没有今天的西溪园区,大批淘宝、天猫、支付宝员工的办公室都散落在杭州城西几座租赁的普通写字楼里,华星路、万塘路就成了阿里人最常出没的根据地。

王昌春渐渐发现,在每天来往的人流里,总有一群挂着显眼阿里工牌的顾客,他那辆用来送外卖的破旧小电动车,也越来越频繁地驶向创业大厦、华星科技、华星时代、西湖国际这些阿里办公地。

“你要是在旁边上班,或者就住在这附近,天天来就混熟了,我们就讲句什么话都可以聊聊的是不是?”王昌春这样讲他和阿里员工的特殊友情。

那几年,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阿里人来光顾“安徽料理”,点份炒粉干,再加两瓶啤酒,可以畅快地聊上好久。

王昌春要是有空,也很乐意在一旁唠上两句,听他们讲天方夜谭一样的KPI终于被拿下,也听他们抱怨这周工作有多苦多累,他想:“阿里巴巴的待遇看着很吓人,但背后也真是累人啊。”

从没上过大学的王昌春自认和在大公司里工作的阿里人不一样,也听不懂那些五花八门的专业术语,所以,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尽快把菜端上桌,和面熟的阿里人打个招呼,问候一句“兄弟结婚了没”。

自言“身在其位谋其职”的王昌春不知道,他的小摊对那群年轻的阿里人来说意味着太多。

我很想念那些阿里人,他们都特别善良

2013年8月,阿里巴巴搬迁到了离创业大厦十几公里外的西溪园区,想到那群老相识也许不会再见了,王昌春有些失落。一对常点外卖的阿里巴巴小情侣还来特地跟他道别,女孩子特别漂亮,高高瘦瘦的,说“老板,我们公司要搬走了,我会想你的。”王昌春叹了口气,“哎,我还记得她特别爱吃大排砂锅呢,也还记得他们家门牌号。”

王昌春也骑着电动车专门去西溪园区附近找过店铺,还有许多阿里员工也专门打电话建议他一起办过去,他们说可以帮王昌春发传单,还会带同事去捧场,但房子确实不容易找,也就没成。

后来,王昌春攒钱租下了创业大厦的店面,三个人的小生意终于在这个五六十平的小房间里慢慢落地。但王昌春仍时常想起那些老朋友,他说:“他们搬走以后,我是真的很想念他们,他们就是跟别的顾客不一样,都特别善良。”不单单是在外卖晚送达时那一句理解的“没关系别着急”,也不只是因为他们从不高高在上的态度,王昌春想了半天,憋出一句:“就是特别亲切友善,我觉得这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素质的人。”

老阿里人的“深夜食堂”,你还记得吗?

那个在2017年发帖的小伙子叫谢睿,“他经常去北京啊海南啊出差,回杭州了定个外卖,就慢慢熟了。”王昌春回忆着两人的交集。“其实我们之间也很简单,就是他每次叫我带什么东西我都顺路给他带,什么牙刷用完了、烟抽完了麻烦,超市就在我对面,我骑个电瓶车来回三四分钟,也就送外卖的时候顺手帮个忙的事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