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被约谈,天下苦人工智能窥探用户隐私久已
【本文正在参与钛媒体最新一期竞拍话题《当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同场景的痛点如何解决?》,奖励丰厚,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投稿来辩!】
最近一款名为ZAO的APP火了,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通过AI技术替换短视频中某位演员的脸,满足用户出演经典影视片段,跟偶像、好友飙戏的愿望。
但ZAO一夜走红之后,霸王条款、信息安全、用户隐私、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可以说这是AI技术首次在一款APP上引起用户恐慌,接着工信部就“ZAO”App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开展问询约谈。
可以看出,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在不同场景享受智能生活的同时,面临着怎样的隐私安全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我们的隐私正被人窥探
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是数据与算法,智能设备往往拥有出色的隐私数据收集能力,这意味着人工智能越智能,就越需要海量的个人信息作为支撑,同时也意味着处理个人信息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当你和朋友家人私下开怀畅聊时,安装语音识别技术的智能助手正在记录着你们所说的每一个字;而借助图像识别技术,无处不在的数字摄像头就像安装了大脑的眼睛一样,可以精准地从人群中自动识别人脸,锁定监控对象,甚至预测和判断人的行为。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也极大增强了对网络空间的直接监控能力,人们利用网络搜索过什么,购买过什么,与哪些人聊过天、甚至聊天的内容等无不处于监控之下。
涉及到居家生活场景则更令人细思极恐,智能手表上的生物感应器,能测出你真正在晚上几点睡;智能扫地机上的激光探头,分分钟就能把你家床底有没人探得一清二楚;而智能摄像头更不必说,结合红外镜头,即时在没有亮光的暗夜里,也能真实记录下你房间发生的动人小故事。
当年的艳照门事情向人们表明,自主记录生活的习惯也是不安全的,除非你能保护好你的硬盘。但是,智能设备让用户没有选择,它们无时不刻都在为用户发布作品,上传用户的隐私数据。
能根据食材给你推荐菜谱智能电饭锅很强,但这都是上传你平时做饭的数据基础上实现的;能每天为你拉窗帘、开灯、开空调的智能家居很炫,但不把你每天作息行踪一一反馈给服务器,怎能化身贴心管家。
只不过,这些隐私数据只向特定方向传送,并不是公诸于众,即便如此,我们凭什么能够相信那些企业能够保护好我们的数据呢?
算法让我们无处可逃,其弊端也已显现
来看一下这个案例,当你用谷歌搜索本地的塔吉特商场,驱车前往以现金方式购买一台游戏机,然后在回家的路上用万事达信用卡为车加满了油。
对此,三个独立的公司分别获取了上述三种信息:谷歌公司只知道你搜索了塔吉特商场,但不知道你是否去过那里或者购买了什么商品;塔吉特商场只知道你购买了一台游戏机,但并不知道你是如何找到这家店的;而万事达公司知道你用信用卡加了油,但并不知道你做的其他两件事。
然而,如果你有一台谷歌自动驾驶汽车的话,那么一切将变得简单,谷歌公司将知道你搜索了塔吉特商场,知道你前往这家商场购买了一台游戏机,还知道你在回家的路上去了加油站。
通过自动驾驶汽车,谷歌公司将你所有的行动串联起来,并可能在未来利用它们向你推销产品。
如同我们在京东上搜索一款苹果电脑后,刷朋友圈时立马看到这款苹果电脑的广告一样,当你的觉得这很神奇的时候,实际上却是别人出卖你的隐私换来的。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具有超强的“画像识别”能力,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人工智能的数据整合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能够轻易地描绘出用户的完整“画像”。
这种超强的数据整合和分析能力,意味着人工智能能够轻易地取得用户的完整“画像”,从而掌握着我们生活的动向,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也存在很多弊端。
如果说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那么算法就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正是算法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才得以像人一样智能,才能独立于人类的干预实现自动化决策,为人们提供极大的便利。
然而,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决策并非真的完美。2016年举行的首届“人工智能国际选美比赛”,由于训练人工智能的照片没有包含足够多的非白人面孔,结果导致绝大多数获奖者都是白人选手,开发人员却很难识别或解释其决策背后的逻辑原理。
因而,人工智能自动化决策的歧视和不透明问题,也对于隐私保护提出了更加复杂的挑战。
保护隐私不仅要靠法律,用户自身也要提高警惕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