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创业者的社交梦又该醒了

09-07 IT文章

创业者的社交梦又该醒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互联网指北

子弹短信、多闪和马桶MT相继发布的时候,不少人感叹过“微信的好日子到头了”、“社交大战就要开始了”,但后来事实的证明,这只不过是一次典型的周期性错觉——人们对于一个领域的固有格局的确存在着“审美疲劳”,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出现了机会,人们的真实诉求也不是一款“新产品”的诞生就能满足的。

如今随着ZAO和绿洲的走红,这个周期似乎又来了。

ZAO和绿洲火了,并且从朋友圈层出不穷的换脸视频和邀请码来看,是实火,比一年前通过“投资人宣称一天聊了50多家VC”来证明自己火爆的子弹短信要真实太多。

不过火只是其中的一面。如果将“是否能够影响行业大趋势”(比如小米之于国产安卓机、“吐槽大会”之于国内脱口秀)作为一款成功产品的必要条件,那么“ZAO和绿洲开启社交新时代”显然还欠缺成色:

行业层面,ZAO的确将AI换脸技术快速普及给了每个普通用户,但从目前来看ZAO也几乎和各种美图滤镜、视频剪辑软件没有任何区别:作为“工具”来帮助用户产生内容,最终的传播路径全权交给了微博、微信——本质上并没有为用户建立新场景——绿洲就更不用说了,连使用方式都不需要用户们现学。

用户层面就更值得玩味了。除了仍然习惯性地沿用微博、微信等“传统”的传播路径,在不少用户眼里,这些产品更大的意义其实在于“给自己重新洗牌的机会”,在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上重新建立自己的人设——甚至有机会在这次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得到游到上游的机会,成为新环境下的KOL。

创业者的社交梦又该醒了

所以与一年前子弹短信们的爆火相同,ZAO和绿洲的升温也并非来自于“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背后隐藏的事实更加残酷:如果没有支撑独立场景的核心玩法,如果不能拉开与传统社交环境的距离,在“社交”这件事上,市场已经不给创业者们“做梦”的机会了。

社交很性感,但也很难

即使ZAO和绿洲以如此强势的方式闯入人们的视野,但“社交创业”仍然不是一门好生意:行业规则已经定型、市场资源被高度集中、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社交场景要么太过小众要么游走于法律边缘,总之是投入回报比风险较高的创业项目。

这样的趋势在数据面前显得更加残酷。有媒体统计,虽然社交领域的创业项目直到2014年还在大量增加,累计增长率超过了50%,但刨除未上线、被收购、关闭与转型的创业项目后,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公司如愿拿到融资,而将标准划分到B轮及以上,仅占全部项目的2.8%。

创业者的社交梦又该醒了

只是创新难度上的增加,并没有影响创业者们对“社交”的热情。具体来说,几乎就在社交领域内的创业项目开始集体滑坡的同时,社交越来越多地以“主力增长模块”的形式,成为创业项目在规模化升级过程中的标配,甚至已经有过很多失败先例的前提下,还颇有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意思,比如很多美食类的产品想做社交:

大众点评通过红包奖励的形式鼓励用户使用微信登录并向好友分享动态,但与此同时用户所有的消费动态(包括点评、签到等)将会“强行”共享给好友且无法关闭此功能。

面对网友们对“隐藏式协议”、泄露用户个人隐私的质疑,大众点评表示道歉以及新增了“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功能。

旅行类产品也想做社交:

时间再往前推,航旅纵横也曾就“泄露用户隐私”发布了道歉及整改声明,因其“虚拟客舱功能”不仅可在选座页面群聊,还可以查看相应座位乘客的如头像、姓名等个人信息并为其添加个性标签。

甚至就连课程表都想做社交:

3年前被指板块内容低俗负面、深受诟病的超级课程表“下课聊”和“深夜来一发”。

创业者的社交梦又该醒了

那么创业者们为什么会对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策略抱以错位的热情呢?

或许与腾讯在2016年以来的快速成长、以及2016年同期发生的流量枯竭危机有着直接的关联:

2017年年底,腾讯股票的大涨推动公司的总市值达到了5000亿美元,超越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成为亚洲市值最大的公司。而在此之前公布的《2016腾讯年报》中显示,微信和QQ这两款主力产品的月活跃度分别达到了8.893亿和8.685亿,远远高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同年公布的全国网民数量;

同样是在2016年前后,创业者们明显感受到了市场剩余可用流量正在枯竭:

一方面,互联网用户正快速集中于移动端,但移动端的主要使用场景却主要建立在BAT系的产品之中;

另一方面,从2015年Q1季度起,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开始了持续下滑,这从侧面告诉人们“新的市场增量也不多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