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动力电池报废高峰已至 电池回收暗藏“风险”与“钱途”

09-07 IT文章

当最早一批的电动汽车陆续开始淘汰时,一场蔚为壮观的动力电池“退役潮”席卷而来,动力电池回收也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近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实动力电池的回收体系。”不过,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伴随着电动汽车高速增长而来的百亿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存在“地下回收”的隐忧。

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小作坊”打着有正规回收资质的幌子做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业务,给环境以及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健康发展增加了风险。

面对“地下回收”的乱象,北汽新能源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风险,更重要的是行业和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将已发布的相关管理规范及标准体系落实到位,整治当前一些不规范的小作坊承担回收利用主体的局面,由于这些小作坊不具备相关资质,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及环保风险。”

而工信部在回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239号建议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信部将通过试点示范,推动区域加强协作,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构建良性发展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进入大规模报废期

动力电池进入大规模报废期,将催生废旧电池回收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强劲发展,2015年到2018年之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由16GWh增长到57G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4%。

随着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攀升,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也变得愈发迫切。而根据招商证券研究,按照动力电池4年〜6年使用寿命测算,2014年生产的动力电池在2018年开始批量进入报废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产生约24万吨的退役锂离子电池,2022年将产生53万吨退役锂离子电池。

按照4年的使用寿命测算,2018年是动力电池回收元年,2019年迎来动力电池规模报废期。与此同时,伴随着大规模报废期的到来,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商机也逐渐凸显。

按照未来智库发布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19〜2025年动力电池的市场空间有望超过600亿元,复合增速50%。

其中2018〜2020年,梯次利用空间共计47亿元,到2025年累计市场空间将达171亿元;2019〜2025年,三元锂电池中镍、钴、锰、锂等金属回收市场空间约为436亿元。

面对暗藏的巨大机遇,除了以湖南邦普、格林美为代表的第三方回收企业,众多车企也开始参与其中。以北汽新能源为例,记者获悉,自从2016年以来,北汽新能源就开始以“建网点、建标准、建模式”为主线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进行了战略布局,并成立了北京匠芯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梯次利用相关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尝试。

“地下回收”存隐忧

有商机也有隐忧。

铅酸电池回收特有的“黑作坊”现象,动力锂电池也没能避开。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动力锂电池也存在“地下回收”的隐忧。

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动力电池回收”的关键词,搜索结果便自动推送五花八门的动力电池回收广告。其中,不少“小作坊”似的企业,打着有正规回收资质的幌子做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业务。

随后,记者拨打一家名为东莞市东记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的电话,表示要出售比亚迪唐的报废动力电池。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有回收网点,可以上门回收,9000元/吨。记者关注到这家公司的回收价格比市场上8000元/吨微高。就回收的用途,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回收过来,(公司)自己进行拆解提炼金属(销售)。”

就是否具备拆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能力和资质?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有资质,但没有(在官网)发出来。一部车要卖的话,我们不出示资质。我们去年拿到的资质,另一家公司注册(拿到的)。其他的不方便透露。”当记者表示,要去北京网点了解情况时,上述工作人员仅表示,“我们可以上门回收。”

与此同时,记者从官网看到,这家企业主要做18650电池、手机电池回收、平板电脑电池等电池回收业务。那么到底是否具有拆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能力和资质?记者查阅天眼查发现,这家公司的股权结构简单,并没有挂靠在任何一家公司旗下。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有5家,分别是浙江徽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