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索赔:恶意投诉危及市场生态
近日,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一致认为,要严厉打击通过敲诈勒索牟利的“职业索赔”行为,维护社会经济运行秩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近几年来,全国以“打假”“维权”为名发起的恶意投诉举报每年超100万件,职业索赔现象逐渐呈现出团伙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式化、便捷化的特征。
团伙化,从当初单枪匹马式职业索赔,发展到组团索赔,职业打假人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社交平台传播违法方法,共享作案方法和“维权”经验,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敛财团队,对商家轮番“轰炸”,令商家不堪侵扰。
专业化,职业索赔人深谙商品常识、市场管理规定,披着专业外衣吓唬商家,其诉讼知识、举证能力也非等闲之辈。在职业索赔团伙中,内部有明确分工,寻找可能有问题的商品、购买商品、做鉴定投诉、起诉打官司,都有专人负责。
规模化,职业索赔已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形成一定规模,动辄狮子大张口,索赔千元甚至万元已成常态。如大润发门店自诉,每年发生约2000起职业索赔事件,公司每年需支付上百万的索赔金。有的职业索赔人在一年内发起的职业投诉举报竟多达4280起。
程式化,职业索赔人善于利用法律规则,已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打假”模式,或者说是“套路”,商家稍不留神就被带入“套”中,被无休止地纠缠。
便捷化,职业索赔人纠缠的问题往往集中在标签、成分表、配料表和规格等标签标注,出发点是如何最便捷牟取经济利益最大化,较少涉及举证困难、索赔周期较长的真正假冒伪劣或危害公众安全领域。
职业索赔已成一大社会公害。首当其冲的是破坏商家形象,危害营商环境。每当职业索赔者出现在商家门店,现场都会聚集里三层外三层的看客,只见索赔者慷慨陈词,颇有煽动力,让不明就里的看客对商家形成卖假货的印象。
职业索赔无视司法权威,浪费司法资源。职业索赔滥用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等权利,大量挤占了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中国新闻网披露,某职业索赔人因对市场监管部门处理结果不满,针对同一问题累计提起13起行政复议、26起行政诉讼案件。最后导致160余位执法、司法人员为其服务,耗时575天。
职业索赔让正经的消费者打假投诉蒙羞。职业索赔严重破坏了打假生态,真假猴王难辨,也损害了真正打假者的声誉。鱼龙混杂,是非混淆,使“打假”假作真时真亦假,辱没了真正打假人的名声,严重干扰正常的打假秩序。
职业索赔还危害社会公德。恶意打假,相当于碰瓷,这不是打假,更像是敲诈。职业索赔人在食品领域“夹带”“掉包”“造假”后再索赔或举报的情况时有发生,是极端的利己主义,玷污社会公德,带坏社会风气,并涉嫌构成违法犯罪。
职业索赔泛滥,是因为有利可图,“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略施小计,就可获得一笔赔偿。职业索赔者洞察商家的软肋,商家为求平安,往往拿钱消灾,打掉牙往肚里咽,这滋长了职业索赔的气焰。且因监管打击力度不够,违反成本较低,职业索赔也就有恃无恐。
令人欣慰的是,各地纷纷出台打击职业索赔的政策。2018年10月,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印发《关于有效应对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行为维护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以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法律一旦亮剑,职业索赔无处逃遁。今年以来,一批职业索赔人已经受到法律严惩。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公布了一批职业索赔案件,福建龙岩市、上海长宁区、浙江嘉兴市等地的职业索赔人被当地法院先后分别判处1年8个月至4年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职业索赔现象,商家要特别自尊自爱,要注重产品质量,实事求是宣传,规范广告用语,在包装上更要谨慎设计,不留“把柄”给职业索赔者。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蔡恩泽
编辑 郭宇
【版权声明】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归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