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青年:我们拒绝当“社畜”
“两栖青年”,指的是同时兼顾两种或以上职业的人。据统计,这个群体的规模已超过8000万人。
互联网浪潮繁荣依旧,新兴产业不断衍生,解构了传统企业组织模式,使得自由职业者大规模发展成为可能。数据显示,我国“两栖青年”人数同比增长9.7%,以80后至95前人群为主。其中,24-28岁年龄段人群占比达到一半,拥有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群占据“两栖青年”的主流,生活品质、兴趣爱好及自我发展是成为两栖的三大动因。
在许多受访者看来,副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不只是赚钱的工具,更是获得满足感、提升自我价值感、实现梦想的途径。数据显示,65.47%的“两栖青年”有将副业发展为主业的计划。
也有受访者表示,做“两栖青年”对于个人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和学习;另外,在选择副业时不要顾此失彼,最好能在把主业做到极致的前提下,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副业,否则就是“最廉价的赚钱方式“。
无论如何,“两栖青年”正在成为新的大趋势。生活和兴趣都想要,能在现实生活之外实现梦想,成为两栖青年们的最大追求。
主业看潜力、副业顾爱好,二者回报周期互补
程千集
主业:杭州力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副业:乐刻运动合伙人
我2010年在澳大利亚毕业之后直接创业,做通讯类服务,类似于国内的移动和联通,开了5家店,做了8年多。当时的工作说不上热爱,就是觉得市场潜力、时间点等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作为一门生意,处在一个利润空间比较大的阶段。
澳洲生活比较乏味,工作也重复到有点枯燥,2018年,我把公司股份卖掉回国。在完成部分资金积累后,我跟几个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一个生物科技公司,2019年初正式落地。
业余时间我喜欢健身,回国之后想找一个跟我在国外见到比较类似的社区型24小时健身房,所以找到了现在这个品牌,在今年5月份加盟开了自己的健身房,作为副业。
图 / Pexels
生物科技公司现在还处于研发产品阶段,周期比较长,我负责产品最后的落地,相对来说我这段时间也比较空,正好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我在选择副业模式时,考虑过精力分配的问题,最后选择了管理模式比较轻的智能化门店,有App和一系列自助管理系统,不需要我个人花太多精力去点对点管理,雇了一个店长基本就够了,刚好可以作为主业的补充。
开店前两个月我过去的比较多,现在我白天都在主业的公司,下班后可能去健身房待2小时左右。生物科技公司目前还没有营收,但我们创始团队有工资,大约3-5万每月,健身房月收入约10万左右。
未来我不拒绝健身房成为我的主业,有机会我肯定也会继续投入,生物科技公司可能机会更多、更有前景,健身房副业是我的兴趣所在,而且这种模式回报挺快,生物科技公司可能需要的周期太长了,两个模式能互相搭配。
我觉得“两栖青年”挺好,多一份副业、多给自己创造机会,有梦想的年轻人做多样化尝试的成本并不高。假如我作为兴趣的副业做得不是很成功,我还会继续尝试新东西,也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我自己未来还是比较喜欢去投资项目,个人精力比较充沛。
当了三年“双栖青年”准备放弃,副业不是主业做不好的逃避借口
张跑跑
主业:大型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副业:短视频大数据服务
从2016年开始我就属于“双栖青年”,只不过这个词最近才火起来。
我先后在阿里做过产品经理、在网易做过运营,今年换到另一家互联网公司继续做产品。我的副业也一直在换,做过App流量变现、AI信息资讯站、电商网站,以及现在的短视频大数据网站。
我的副业方向会跟着主业走,无论是做资讯站还是做电商,都需要技术和运营层面的理解能力,这正好是我的强项。
最近这个项目,是我拉其他几个在互联网公司的朋友一起做的,主要是挖掘一些头部短视频账号的日常数据、监测粉丝数据,提供给商家便于精准变现。我们筹备了半年,投入了十万左右做前期推广,现在刚刚上线一个月,达到营收平衡。
图 / Unsplash
我现在的工作节奏是995,经常是正上着班,突然接到客户的电话要紧急处理售后问题,但是我没办法抽开身,也不能让同事们知道我还有副业,否则会被批评甚至有可能会被开除。所以,我只能先安抚客户,让他们等等,忙完手头的事会第一时间去解决他们的问题。现在,“道歉”已经成了我的家常便饭。
我做副业的初衷有两个,一是因为穷,二是想提升自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