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侠丁磊
文 | 陈纪英
有人在追风,有人在独行。
最近刷屏的美国工厂所有者曹德旺,以及刚刚卖掉考拉的网易创始人丁磊,都是“独行者”。
三年前,曹德旺执意跑去美国建厂——质疑声潮起,美国制造人力成本高,美国工会难搞等等,是常识,三年后——曹德旺干掉了工会,以平均5折的薪水搞定了工人,还赚钱了,一年2亿多。
四年前,在阿里、京东占据国内电商大半江山时,丁磊逆势孵化了考拉;四年后,在考拉连续三年占据跨境电商的榜首时,却又出乎意料以20亿美金将考拉“嫁”入阿里。
翻开网易的历史,不难发现这家企业已经独行了22年,那些当时被外界认定“不正确”、难以理解的取舍,如今回望,颇有一番意味。
01 取舍考拉
无论是当年做考拉,还是今天卖考拉,不解者甚众。
2015年,网易考拉成立。赚惯了“轻巧钱”的网易,俯身干起电商这种苦活儿累活儿,围观者嘘声一片。
接下来三年,网易考拉以“很不网易”的狼性姿态,在巨头环伺的赛道上成功突围,打脸了当初的质疑者。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网易考拉从2016年起,已经连续三年占据跨境电商市场份额首位。
考拉刚面世时,有记者问网易电商靠什么PK京东和阿里。
丁磊的答案是差异性,“你去看看考拉上的每一个产品,跟任何的电商平台比,同样的产品,价格会有差异。同样的产品、价格,售后也可能有差异。”
后来,丁磊又在2017年强调,网易电商的竞争力在于,“我们的选品是别的平台上不一定有的。”
但显然,能够承担选品差异特色的是严选,而非考拉。
跨境电商的竞争:一在于拿下足够多的国际大牌,二在于更高的性价比。这些话语权力极强的品牌,断然不会接受排他性的独家渠道合作,同质化竞争是必然,绝对的“差异化”优势,在考拉其实很难实现。
跨境电商的激烈竞争,对网易的毛利率形成了较大压力。在考拉上线之前,网易2014年的毛利率为67.7%,考拉上线后,从2015年至2018年,网易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9%、57%、48%、42%。
网易CFO杨昭烜在2019年Q2财报电话会也明确表态,“我们的经营理念并不支持用不惜亏损来换取快速增长的模式。”
到今年一、二季度,电商的毛利率有所提升,第一季度,电商毛利率优化至10%;第二季度有提升到10.9%,网易的整体毛利率也大幅提升。
但无论如何,考拉的低毛利率很难彻底改观。网易割爱,也未必是坏事。
第二个问题则是,为何是阿里?
虽然两家企业总部都在杭州,分居滨江区的网商路两侧,只隔着一条马路,两家公司业务交集却不多。
但是,看着考拉长大的丁磊,第一目标是给考拉找到一个最好的归宿——不会光看彩礼,还要看“亲家”的实力如何,三观是否契合。
双方合作,似乎早有端倪。8月,丁磊和张勇一起接受央视采访时,被问到如何看待两家企业关系。丁磊不讳言,“阿里巴巴对中国的电商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阿里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移动红利殆尽,拉新成本大幅走高,电商行业的增长压力随之而来,加入阿里系后,考拉可以对接整个阿里电商平台的七八亿活跃用户,如同出港驶入流量海洋。
而从商业回报来说,阿里很可能是出价最高的那个——对标的出价高低,在于收购者如何评估其价值。
迎娶完考拉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很开心:“我们感谢网易孵化和孕育出优秀的跨境电商平台。”
在电商领域,阿里系一家占据了整个电商行业七八成的市场份额。但在跨境电商领域,阿里尚未达成强势地位,天猫国际屈居考拉之后。
显然,在跨境电商这个相对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潜力巨大的赛道上,阿里要想占据绝对优势,收购是迅速上位的最优捷径——放眼望去,赛道上值得阿里收购的标的,也就是唯一能与天猫国际分庭抗礼的考拉了。
丁磊那句“有利于各方长远发展”的评价,并非虚言。
02 网易的主航道
交易之后,网易将更聚焦,回归主航道。
网易的主航道是什么?这家看起来颇为“任性”的公司,其产品眼花缭乱,看似没有章法。但有两条主线,或许可以理解网易的业务布局。
第一,网易倾向于靠产品驱动用户自发增长,而非靠亏损补贴换增长。
第二,“品味”或者说“审美”,始终是网易的“生存之道”。
之于第一条,最典型的是高毛利的游戏板块,为其多年不变的主航道业务——游戏助力丁磊在32时登顶中国首富,多年来也是网易第一大营收来源。
今年第一季度,网易在线游戏服务净收入同比增长35.3%;第二季度线上游戏服务净营收同比增长13.6%;而且,一直维持了超过60%以上的高毛利率。
聚焦主航道,但同时也要在主航道上找到新增量,出海就是网易游戏业务的新增量之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