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车市“凛冬”中,造车新势力们的裸泳与挣扎

09-09 IT文章

车市“凛冬”中,造车新势力们的裸泳与挣扎

图片来源@全景网

文丨刘志刚

2019年8月,夏天的酷热还在持续,但汽车国内的汽车销量依旧是一片寒冬。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中国乘用车市场最新产销数据显示,2019年前7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93.3万辆和1413.2万辆,同比下降13.5%和11.4%,市场仍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

2019年7月份,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0万辆和180.8万辆,同比下降11.9%和4.3%,7月汽车销量降幅有所收窄。

与此同时,7月份新能源汽车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销量仅为8万辆,同比下降了4.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6万辆,环比下降12.5%,同比下降12.9%;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达4.8万辆,环比下降58.3%,同比下降4.2%。

存量时代车市下行,在增量红利释放完成后,国内汽车行业将进入长期的“疲软期”,而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才刚刚掀开序幕,就迎来了十年一见的“车市寒冬”,造车新势力们也面临至关“生死存亡”的考验。

是颠覆者,还是裸泳者 ?

所谓造车新势力,实质上是新兴资本进入汽车行业的后,在电动化趋势下的新汽车品牌的集中爆发,在造车新势力中,鱼龙混杂,有如特斯拉之类的技术流,也有PPT造车的“融资流”。作为需要庞大资金投入的行业,需要强大资金保障的造车新势力们天生自带To VC基因。

因而,新“造车势力”被诟病的点在于2VC模式下的“资本游戏”以及造车实力上的“硬伤”。实际上,就连被外界誉为“现实版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在成立特斯拉之初也是靠着“概念车”+“忽悠投资人”的方式获得前期资金,从而生产出model S等车型,进一步增强投资人信心,通过不断融资的方式,获取大量资金最顺利度过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无非是从以下几种行业中延伸而来:互联网造车、传统车企变异、产业链前后端企业进化、“老头乐”造车企业,以及海外资本企业入局。

而在国内五十多家新造车企业中,为人熟知的也就蔚来、前途、小鹏、拜腾、法拉第未来、车和家、知豆、云度等几个少数品牌。

要想造车,必须要解决资质的问题,而经过层层审批,真正拥有一手造车资质的企业并不多,因而大多数新造车品牌都采取代工合作的方式,通过与有生产资质的厂商建立战略合作,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进军汽车领域。

这一模式下典型的造车企业就是蔚来了,其与江淮汽车达成合作,由江淮汽车代工生产蔚来汽车,而由蔚来负责自建营销渠道。就造车这件事情而言,OEM从来都不是造车企业的最佳选择,代工模式下的品控问题在以品质为导向的汽车行业中被再度放大,而对汽车品牌而言,产品过硬的品质才是厂商得以生存的第一要素。

当然,也有少数自己生产产品的新造车企业,如来自于大洋彼岸的品牌特斯拉。事实上特斯拉一直以来都采取自建工厂,通过严格控制生产质量来保证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有着同样的耐用程度和行使品质感。

但即便是特斯拉,也长期面临者外界对于其品控的质疑。2017年底,据路透社报道,在组装完毕接受质量检查的Model S和Model X中,超过90%会被检查出缺陷。而在2018年8月瑞银对Model的拆解中,发现其存在全车间隙不一致,装配工艺差以及部分螺栓缺失的问题,而随后特斯拉的回应也间接承认了早期产品缺失存在装配品质问题。

反观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在OEM模式下同样出现了品控的问题,据媒体报道,有部分小鹏G3反映该车辆地盘护板位置隔音材料竟然使用订书针固定。事实上,车底是整车工况环境较为恶劣的部位,高温、摩擦、防水、等情况需要充分应对。对此有业内人士透露,用类似订书钉之类的材料固定隔音材料并不能说明工艺不合格,但主流厂商基本没有这样做,

直至目前,新势力造车的产品中仍未有与传统汽车耐用、品质相当的车型出现。而对于依靠代工刷取存在的“裸泳者”们来说,在寒冬之中,如和与来势汹汹的“颠覆者”进行一场实力悬殊的决斗?

技术密集导向下的新工业“明珠”

造车是一件极其烧钱的事业,但如果简单的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能实现新势力造车更是无稽之谈。实际上,汽车产业是个极其复杂的工业制造产业,并不是短短几年就可以颠覆的。简单来讲,一辆车需要上千种零件,而每一种关键零部件都需要经过数万公里的实际测试,其中所需要的工程学技术、金属冶炼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几个工业大国具备,因而,汽车也一度被称为“工业明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