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漫长归途
作者:迟宇宙
来源:商业人物
这是一条漫长的归途。
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
关键选择
在经历过连续三次高考之后,杭州青年马云终于上了大学。他没有考上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最终因为英语成绩好以及命运的青睐,而去到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读书。那一年他20岁。
在创建阿里巴巴之前,马云经历了三次创业。第一次是做海博翻译社,第二次做的是“中国黄页”,第三次是国富通。这三次创业,都被他定义为“失败”,尽管海博翻译社和国富通如今依旧存在。
直到1999年,他带领着他的罗汉们一起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用二十年时间使之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但他还是没有将之定义为“成功”。
那一年他35岁。
如今他55岁。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马云最想要的。
马云在杭州师范学院前合影
2016年在第二十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马云说:“我有生以来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我没有料到这会改变我的一生。我本来只是想成立一家小公司,然而它最后却变成了这么大的一家企业。”这便是“悔创阿里杰克马”的由来。
这是马云的戏言,却也是他的本意。马云曾很多次说过,他最想做的事情是当一名教师。
二十多年前,当他开始互联网创业的时候,他离开了教师的岗位,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一直在等待回归的那一刻。
1988年,马云大学毕业,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做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他很快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还发起了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在杭州翻译界赢得了不小的名气。
那时候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做不过来,就在1992年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
那是马云的第一次创业。那时候他什么都不懂。2017年3月,马云在湖畔大学第三期开学典礼上致辞时,提起这段往事。他说海博翻译社创立后,生意却一直非常平淡,每个月的房租都付不起。后来他就想了一个方法,把海博翻译社分成两半,一半用来做翻译社,另一半用来卖花和小玩意儿。
他每天到义乌进货,有时候还会买最便宜的火车票到广州去拿货。由于价钱低廉公道,竞争也非常小,所以生意非常火爆。每天都大约有三百元的收入。但每天晚上总账的时候,却发现只有一百块钱。后来留意了一下会计算账,发现有一个女会计天天偷钱。
这件事不仅没有让他愤怒。他说自己还非常感谢她,因为有她,他才明白公司的管理混乱,有好的制度才能保证公司的良好运行。
这都是后话。
1995年,“可能是杭州英语最棒的”马云31岁。他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钱没要回来,人也差点儿撂在那儿。不过他却有了其他收获——在西雅图,马云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
他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却摸索着学会了上网。刚刚接触互联网,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海博翻译社做个广告主页。
有文章描述说:“上午9:30,马云守在机器旁,等着海博翻译社网页完工。按照马云的意思,制作人员在海博翻译社网页写明了报价、电话和信箱。中午12:30,马云离开。晚上,马云回来收到5封回信。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客户来问翻译价格,最后一封来自海外的华侨,是个留学生,他对马云说:‘海博翻译社是互联网上第一家中国公司。’马云感到了互联网的神奇,他兴奋地对VBN公司说:‘你在美国负责技术,我到中国找客户,咱们一起来做中国企业上网。’回国的时候,马云带回来一台486电脑,那已经是当时配置最高的电脑了。”
回国之后,马云决定辞职干Internet。他找了24个朋友聊互联网,谈创业,23人反对,只有一个人鼓励他“试试看”。
马云将海博翻译社交给了一个朋友,然后凑了两万块钱,创办了海博网络公司,产品叫“中国黄页”,为中国企业制作互联网主页。员工只有3个人,除了他老婆张瑛外,还有一个何一兵。那时候,离中国电信通互联网还有4个月。马云走在了时间前头,代价是告别了“老师”,成为了商人。
资料记载:“1995年7月,马云经过不断的努力,成功在中国黄页上建立了浙江省‘金鸽工程’、上海电视节、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
1996年,李琪加盟了海博网络,成为了事实上的CTO。马云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他们有了自己的网站和服务器,开始成为行业翘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