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网贷“谍战江湖”永不停歇

09-10 IT文章

网贷“谍战江湖”永不停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锦鲤财经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实现让情怀滋养资本,实现情怀与资本的完美结合。”这或许是戴志康的肺腑之言,亦或许是冠冕堂皇的场合话。总之,所谓的“情怀资本梦”最终魂断蓝桥。

资本场的一代枭雄身陷囹圄,将从来都处于舆论热潮里的P2P行业再次推至风口浪尖。9月4日,互联网金融整治办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通知表示,各地有关部门辖内在营的P2P网贷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百行征信等征信机构。

网贷从未消失在社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视线里。8月底,广州市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提示函,称P2P行业一直在进行专项整治,至今未有一家平台通过合规验收。此前,北京地区共有34家网贷机构被公示为失联机构。

眼见网贷江湖里生死无常,哀鸿遍野。逐渐地,这不再是仅属于资本家单向狂欢的独角戏。民众或拥戴或抵触,加之监察入局,将其硬生生地从一场金融戏演变成“谍战剧”,激烈程度堪比香港旧时经典。

科技无罪,人性其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P2P是一种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社会进步趋势下的必然产物。真正意义上的P2P借贷模式可追溯到1976年,首创人穆罕默德•尤努斯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线下演变到线上,互联网能做的,也仅仅是赋予其新的、快捷的亮相形式而已。

因为P2P的输血源从来不在技术革新,而是人心对资本利益的疯狂追逐。很多时候,人性的弱点是一种巨大的“商机”。小到超市打折区的人潮拥堵,大到Costco开业的吐血爆场,蝇头小利尚且如此,更遑论赤裸裸的金钱诱惑。诚然,P2P是“人性商机战”里最大的赢家。

相比于银行理财5%的收益率,P2P约为8~10%的收益率无疑成了一面最大的“招风旗”。据捞财宝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最近三年里公司均实现盈利,净利润合计为6030.95万元。官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公司累计交易金额为296.38亿,借贷余额为49.96亿,当前出借人数2.8万人,借款人数9.29万人。

国人多信奉“富贵险中求”,在当下网贷平台良莠不齐的恶劣环境里,无论是对出借人还是借款人,这个理论似乎更加说得通。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将毕生的积蓄用于投资理财,最终血本无归。这一点实为当下中老年人群的缩影,今年2月份,“浙江新闻”报道,舟山30位老年人因投资理财被骗250万。

另一方面,网贷的秒速到账与低审核度吸引大批用户,大学生群体在近几年成了借款方的主力军。社会在进步,消费泡沫何其多。当虚荣与冲动攻占大脑,诱惑战胜理性,畸形消费观便很容易地催生出大批牺牲品,大学生因网贷走上绝路的例子屡见不鲜。

据《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调查报告》显示:29.03%的大学生申请过贷款,其中超六成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贷款,32.94%的大学生预期每月贷款金额超过1000元。贷款用途上,57.14%用于购买电子产品;28.57%用于购买衣服与化妆品;25%用来聚餐与旅游等娱乐项目。借贷用途在某种程度上将大学生的心理弱点暴露无遗。

资本有寒冬,人心尚无底,利益诱惑本就是原罪。在人性防守最薄弱的低洼点里造富,韭菜自然一茬接一茬。是以相较其他互联网行业,“割韭菜”对网贷机构来说,实在易如反掌。将P2P的商业模式无限放大来看,市场需求的暗流涌动正不断催生出各种非法网贷机构,伪资本家们最擅长的莫过于“钻空子”。乱象丛生下,行业整顿谈何容易。

生死搏斗:催收员演变成“催命符”

或许,一方面是审核程序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是作为征信系统的漏网之鱼,总而言之,网络热句“凭自己本事借的钱,我为什么要还!”在很多情况下已进化成现实写照。借款有去无还成了行业内最常见也最棘手的问题。网贷行业蛮荒发展的背后,另类职业“催收员”便随之诞生,各大招聘网站上随处可见网贷机构“招兵买马”的信息。

据了解,催收员基本不涉及学历与技能要求,福利待遇一应俱全,底薪不菲,提成在5~20%不等。高薪诱饵能吸引大批“能人异士”,逐渐地,催收甚至自成一派,发展为网贷行业必不可缺的附属产业。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借款人因平台自身漏洞而有恃无恐,文明的催收方式似乎失效已久。一位催收公司的创始人陈先生表示:客服式催收带来的就是催回率的直线下降。我们的催回率下降了70%,业务量直接下滑了60%。

是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绩效激励自然催生一系列违法的原始手段,暴力催收便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社会话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