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20周年,马云和他的“领导者工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周天财经
阿里巴巴「年满 20 周岁」。
1999 年 9 月 10 日,杭州湖畔花园小区的一幢居民楼里,马云带领着「十八罗汉」创立了这家企业,按照当时马云的计划,阿里巴巴要在 2003 年完成上市。没想到第二年遇上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种种原因叠加,刚见苗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都需要艰难度日,阿里一时招不到人,马云给大家打气,「总有一天阿里巴巴会良将如潮」。
一晃 20 年,曾经被邻居以为是「黑网吧」的阿里巴巴,演绎出中国商业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段故事。马云当年的安慰之言,也变成了现实——我们很难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乃至整个中国商业环境里面,找到第二个像阿里巴巴一样注重领导者培养、「良将如潮」的大型企业。
指挥今年 618 战事的淘宝总裁蒋凡,今年 33 岁;阿里近年来每一次组织架构调整,都会有一批 80 后管理者承担起重要岗位;
阿里出身的 P7 及以上员工,如果流露出离职意向,第二天电话就会被猎头打爆,更不用说一大批在腰部互联网公司担任 COO 的「中供铁军」;
而作为阿里最高领导层的「合伙人」们,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是在阿里工作时间超过五年,无一空降。目前阿里 80 后管理者占比近 8 成,90 后管理者人数超 2000 名。
一定是某种机制让阿里成为「领导者工厂」。
01
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认为,世上不缺少千里马,如果公司知道如何识别和培养真正具有领导潜质的人才,它们就能够在各个层级填补领导梯队的缺口,但是现在所谓的「领导力危机」正普遍发生在全球企业。
查兰在研究了数十家公司对于领导力培养的成功和失败教训后,得出了三点重要结论: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领导者,领导者和其他人的差异不是教科书上能够说清楚的,因此公司的基层领导者就要具备这种「识人」的意识和能力;
领导力是通过不断实践和自我完善培养出来的,要开发这种潜质,就必须让他们在每一个新的岗位锻炼核心能力、获取新的能力;
想要培养 CEO 级别的领导,必须不断给这些有领导潜力的人才比前一阶段更具挑战性的岗位。
查兰将这种领导者培养模式称之为「apprenticeship model」,中文翻译过来就是轮岗培养模式。
轮岗,也正是阿里培养年轻领导者的秘诀所在。
「通常来说,轮岗的时候不会轮当你业绩不好的时候轮你,我们一般认为你在这个地方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越是出色我们越要轮掉你。」冷月说。冷月 07 年加入阿里,目前在集团组织人才发展团队担任资深总监,同时负责着阿里全球化人才培养和组织人才运营等多项工作。
谈到自己在阿里的 12 年,冷月称其为「一部转行转型史」。
加入阿里的头六七年,冷月一直都在市场体系负责拍广告,到了 2012 年,已经拍了十年广告的冷月开始考虑转型,「新零售就是在讲运营,所以那时我就说我要去做运营」。
阿里也乐于给员工提供轮岗机会。2012 年 3 月,马云发布《改变今天 赢在未来》的内部信,提出「通过干部员工轮岗交流机制来进行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此次轮岗对阿里未来意义重大。未来,我们将会把轮岗交流调动作为常态的人才培养方法。」
完全没做过运营的冷月加入了天猫国际团队,从 BD 做起,后来开始负责出口业务,一直到去年,从五六个人的团队发展到两百多个人的团队,「基本上每个人都是我自己招的」,冷月说。
去年年底,冷月接到组织部的轮岗调动,将她调到 HR 团队负责有关于组织和人才发展的业务。
阿里对于人才的轮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随着业务的扩充和调整,需要有人才迅速补位;另一种是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希望年轻管理者「长出」新的能力,会调动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历练,让管理者的素质更加全面。
阿里巴巴有句土话,「永远不变的是变化」,而在阿里人口中的「拥抱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岗位和工作内容的不断调动。
可能你会产生一种疑问,调动工作岗位难道不会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吗?从工作内容到上下级关系都需要重新建立、梳理,组织整体也可能陷入到一种混乱之中。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阿里并不是「为了轮岗而轮岗」,只有高潜人群,和被认为学习能力足够强大的管理者才会成为轮岗对象。而且,通常是那些绩效 3.75 的管理者才会轮岗。
换句话说,轮岗是阿里培养年轻领导者的实现路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