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将至?美国第一大电子烟JUUL正式入华
题图 | 东方IC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创业者、投资人纷至沓来,造烟运动上腾起的烟雾经久不散,所有人都趁势想要在这个风口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在融资和新品勤出的背后,每个品牌都做着一个梦,那就是率先成为“中国的JUUL”。
而现在,JUUL已经气势汹汹的亲自下场了。前段时间,JUUL被传出9月中旬进入中国,并且会同步上线京东天猫,已经开始备战双十一了。来中国的机票,JUUL已经买好了,那么中国的玩家们准备好接受这个大块头的挑战了吗?
一、什么来头?
相比眼下很多正在找故事、造概念的新兴电子烟品牌,这个引发了美国电子烟浪潮的“小烟鼻祖”的故事,就更有看头一些了。
图|虎嗅
2015年,JUUL还只是美国电子烟公司PAX labs推出的一款电子烟产品。JUUL明确的知道,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提供市场上其他产品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并且在造型上给人们一个一定会接受的理由。
于是,一只充满着科技感的电子烟诞生了。在大受欢迎之后,2017年7月,在PAX labs担任高管的James Monsees和Adam Bowen让JUUL从PAX labs分离了出来,二人成立了现在的JUUL Labs。
JUUL如今的体量有多大呢?JUUL的背后,有着美国三大烟草公司之一奥驰亚集团(Altria Group)(万宝路母公司)的加持。2018年12月,奥驰亚曾斥资128亿美元收购JUUL Labs 35%的股份,这项收购使得JUUL Labs的估值上升至380亿美元,紧排在Uber和WeWork的后面,两位创始人也因这次收购成为了第一批电子烟领域里的亿万富翁。
2017年12月,JUUL的市场份额从40.0%上升至46.8%,到了2018年,JUUL Labs公司的销售额直接超过了10亿美元,占据了彼时美国电子烟约70%的市场份额。
凡有烟雾处,必可见到JUUL。在人们看来,抽烟这件事既然可以用另一种听起来更具科技感和高质量的方式展现,JUUL便一度成为了美国烟民的另个选择。
如今JUUL终于来了中国,不过,现在是它入华的最好时机吗?
二、此刻入华?
在美国的市场上,JUUL拖着巨头的身姿已经所向披靡了,对JUUL来说,美国市场已经趋稳甚至面临饱和,而当其视线转向中国,当下的创业风口正踩在电子烟这一语境上。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现在还有超过3亿的烟民被包裹在充斥着烟焦油的烟雾中,而新烟民还在以每年3000多万的数量增长着......可以说,对于这部分并不排斥用新型电子烟并有着更高要求的中高端主流成年烟民来说,JUUL可谓来的正是时候。
轰轰烈烈的融资、高调发布会的另一边,是电子烟还在正负面的舆论边缘徘徊着。有人认为电子烟显然被妖魔化了,以至于至今不能得到大众最客观的认知,也有人认为,电子烟虽然让烟民摆脱了致癌的焦油,但是里面另一种成分,尼古丁的成瘾性依然不能被接受,再加上目前关于电子烟出现“安全隐患”“引发健康问题”的新闻频出,让人不得不持保留态度,观望再三。
的确,现在的电子烟行业虽声势浩大,却乱象丛生。
目前国内的电子烟品牌基本可以分为两派:以传统硬件工厂供应链转型为基础的传统电子烟生产商,以及以北京为主阵地的被互联网和资本推动的新造烟势力。而不管是哪一派,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业不规范的问题。另外,今年的“315”晚会上,电子烟行业被点名有着安全和健康隐患,就引发了一个讨论高潮。
电子烟起来之后,深圳的电子烟工厂和其他的硬件工厂就沸腾了起来。不仅坐标深圳的电子烟品牌会就近取家门口的供应链,之前专门接海外订单的工厂做ODM或OEM(代工)的,现在接受的国内订单也是应接不暇。
在雾化电子烟的生产中,其配件组成和生产工艺门槛本不高,其关键点在于雾化芯技术和雾化液的开发,很多电子烟品牌商自己可以把控的其实只是烟油的研发,烟杆和硬件的技术就交托于位于深圳的供应链,这就导致了同一个雾化芯厂家同时服务于几家电子烟品牌,而除了核心工艺,造型、烟杆材质、烟油成分和口味等都是影响产品体验的关键点。
出现这样乱象的前提,是整个电子烟供应链目前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此之前,只有2018年8月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的通告。可以说,国内正在等待统一的标准出台监管电子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