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用人之道:工具理性还是理想主义?
文|MissXY
二十岁生日这天,阿里巴巴给自己准备了一份礼物——新版价值观。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面向不断变化的数字经济时代,阿里将以此为标准,寻找同路人。
新版使命、愿景、价值观中,除了使命没有变化之外,阿里修正了自己的愿景,强调不追求大,不追求强,追求做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同时将原来的6个关键词调整为6句阿里土话。 业务、技术、人,马云最懂的就是“人”。
阿里每次战略决策都伴随着幅度不小的人员调整,,在考虑业务决策时,价值观在阿里甚至优先于商业利益。将价值观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调和出一种属于阿里独特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这可能是马云留给阿里最大的财富之一。
那么,价值观到底是如何影响阿里的?为什么阿里在这个时候升级价值观?
答案最终指向了另一个问题: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混乱的时代,一家超越公司的公司,一家深刻影响了中国商业社会今天的模样,可能还将影响未来的公司,在科技伦理、行业规范和法律相对滞后时,应该如何维持自身的凝聚力与创新力,并保证自己在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01
一种从“人”出发的管理制度
在阿里,价值观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也不是跟其他企业大同小异的口号,而是跟员工绩效挂钩的考核因素。它最初的诞生,带有浓郁的创始人色彩。
2000年9月10日,马云36岁生日这天,阿里巴巴刚满周岁。他在西子湖边攒了一个局——西湖论剑。时年74岁的金庸应邀而至。丁磊、张朝阳、王志东等当时的互联网创业明星都来了。
高朋满座,酒酣言畅的筵席结束之后,马云宣布阿里巴巴“进入紧急状态”。
第一届西湖论剑。
5个月前,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互联网泡沫破灭,“高烧”的中国创业者们,第一次体会到资本和周期的残酷。阿里巴巴账上的钱只有1000万美元了,只够公司活5个月。除此之外,阿里巴巴面临严重的管理困境,分公司遍及全世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无法协同。
马云喜欢文化、哲学,思考问题喜欢从“人”出发。关明生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阿里的。他是马云通过猎头公司找来的COO,香港人,当时52岁,在通用工作了15年。2001年1月13日,入职5天后,关明生召集马云、彭蕾等早期创始人,在他的办公室里开了一整天会,讨论阿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此前的23个月,维系阿里巴巴的大多是马云的个人魅力和年轻人创业的热情。说起“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所有人几乎一脸懵逼,除了马云。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迅速聚拢起来,投入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浪潮中去。其中的许多人,其实只是“盲目的追随者”,这种盲目性在行业遇冷、激情褪去之后,便显露出来。它的衍生物,就是人心的涣散、目标感的缺失和团队的矛盾、误解。
这对于阿里巴巴这种初创企业而言是致命的。研究表明,50%以上的创业团队在前5年难逃“散伙人”的命运。因此,在这样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刻,公司的商业利益、战略转型,却统统让位于看似务虚的公司文化。
马云曾给关明生打过一个比方,当时的阿里巴巴,就好像两百个人同时踢足球。足球场上,球飞到这边,所有人一起冲上去。还没到那个地方,球又被踢到另外一个地方,大家再一起冲过去。来回两个小时,足球都没摸到,累出一身臭汗。
——这确实是当时阿里巴巴的真实写照,盲目、激情又混乱。
充满激情、年轻感的混乱未必是坏事。20年后再看,面对高度不确定时备受认可的网状组织结构,体现的正是这种类似初创企业的特点。然而对一个组织、一支队伍来说,如何做到拥有兵荒马乱同时兵强马壮,既有活力又有组织力,这是个问题。
价值观无疑是一个解决方案。
“你说的很好,但这些东西有没有写下来呢?”关明生问马云。事实上,关明生一直对外澄清,价值观并不是他从GE带来的,而是阿里内生出来,他的角色是提醒和帮助提炼。
“你说得对,我们要写下来。”马云回答。
“客户第一”作为价值观中最重要的理念,很快被确立下来,并且从未更改。与会者们花了7个小时,想出了另外8条价值观:激情、创新、开放、简易、教学相长、群策群力、专注、质量。除了质量是关明生从通用带来的以外,其他的几条全部来自于阿里创业的经验教训。喜欢读金庸的马云,将这套价值观命名为独孤九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