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备战圣诞购物季就晚了
题图@视觉中国
8月的最后一个周一,Costco在中国大陆的首个线下门店于上海开业,引起轰动和公共讨论。
Costco成功之处和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并非寥寥数语就能说清楚,更难以轻易模仿复制。不过,其中国大陆首个线下门店开业确实也遇到了一点点小插曲,因为卖场内拥挤不堪,场外交通堵塞,最终营业被迫中断——当然,第二天,Costco采取限人流量的方式恢复营业。
有着43年历史的全球第二大零售企业在中国大陆的线下首秀,尚且遇到了“准备不足”的情况,对那些出海从事跨境电商,尤其是参战年底以“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为代表的美国“购物季”的中国商家来说,恐怕更应该做足准备了。
备战“购物季”要趁早
过去,“黑色星期五”拉开了美国消费者年末假日购物季序幕,一直持续到圣诞节和新年,是美国实体零售店销售的狂欢季。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渗透和电商的普及,“网络星期一”(Cyber Monday),也就是感恩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在2005年诞生。在这天,许多商家会在网上商店里提供相当大的折扣幅度或“秒杀”优惠吸引顾客,今年是12月2日。
十几年过去,美国零售市场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越来越多美国人选择网购,导致“黑色星期五”在线消费不断攀升,“网络星期一”增长迅猛。综合Statista、TechCrunch、Big commerce和US Sharing数据后发现,2018年“黑色星期五”当天,美国在线消费达创纪录的62.2亿美元,同比增长24%;而“网络星期一”在线销售额达78亿美元,同比增长18%。移动端购物是推动在线销售额增长的主要动力,53%的订单来自移动端。
过去3年,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GMV(成交总额)
其次,美国传统零售商抓紧布局全渠道销售,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加速融合,“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这两个购物节的界限日益模糊。在2018年假日季节中,61%的在线购物发生在智能手机上。即使在商店购物,美国消费者也会使用数字平台来帮助做购买决定,美国所有零售额中有一半受到数字化影响。
除此之外,一个更具象的趋势是,美国互联网用户准备“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的时间越来越早。据Google谷歌内部搜索数据显示,以前美国互联网用户使用“天”、“周”作为搜索购物节行为的时间单位,但现在购物季开始前的几个月,他们就启动了搜索行为。
以2018年为例,美国消费者从9月开始就已经在搜索万圣节和圣诞节了,每个节日都要提前1到2个月通过搜索来准备计划,这比2017年早了10天左右;“网络星期一”更是提前50天,同比提早22天。换句话说,整个第四季度,都应该被列入“购物季”的时间表之中。
当然,依然有大量消费者选择在临近节日或者节日之后继续购物。67%的节日消费者承认,在圣诞节前一周依然在购物;86%的消费者则在圣诞节周之后通过数字平台搜索圣诞节相关商品。[1]
因此,对中国跨境电商玩家来说,提前准备至关重要。同时,临近节日和节日后几天的商机也不可错过,用“当天达”等高效率关键词,可以帮助商家吸引消费者下单。
有的放矢
除了战略上提早备战,避免贻误战机之外,战术上还需洞悉消费者在主要节日(万圣节、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感恩节、圣诞节)前后的购物习惯,确保战略的落地。
万圣节
在购物决策之前,美国互联网用户通常倾向于在Google谷歌平台上使用搜索和在YouTube上观看广告来寻找购物灵感和促销信息。
2018年,万圣节相关商品销售额达到32亿美元。家用饰品和食物是搜索量最大的品类。在搜寻万圣节衣服时,消费者通常根据人群对象、形容词、人物、特点、品牌来进行相关搜索,动物和电影人物装扮通常占据万圣节饰品搜索榜首。
人群方面,成年人相关商品搜索量最高;形容词搜索量最大的则是性感,其次是舒适、搞笑;人物方面,肖恩·怀特(Shaun White)、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排名前两位;品牌搜索最高的则是沃尔玛;其他搜索分类中,创意、面具、last minute(最后“剁手”时刻)从高到低排名前三。
基于以上数据洞察,扩大或优化关键词,采买购物信息流,做好相关广告创意,能为品牌提高销量贡献一臂之力。毕竟,消费者倾向于使用Google谷歌搜索和YouTube视频来寻找购买灵感和促销信息。如下图,在YouTube上,一条“2018年黑色星期五最全攻略”的视频吸引了100万点击播放量。而网红女团Niki and Gabi的“2018年黑色星期五购物攻略”更是吸引了220万播放量。
人们喜欢在YouTube上寻找节日创意和讨论
“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