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华为前高管:舍不得给钱的企业,哪来的员工格局

09-14 IT文章

华为前高管:舍不得给钱的企业,哪来的员工格局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01

格局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利益计算。

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例子,特别能说明问题。

比如,朋友相约吃饭,临到买单时,有人装出很踊跃的样子,可在掏钱时动作总比人慢半拍;也有一种人,总是趁人不注意,不知不觉提前把单给买了。

如果我们对这两种人做一个跟踪分析,那么大概率结果恐怕是这样:假装买单的人,人生多半不怎么成功,悄悄地去把单买了的人,反而很多成了人生赢家(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

这就是格局使然:

假装买单的人,往往把买单看作是以共情为目的的成本投入,一顿饭都心疼不已,格局能大到哪儿去?很难想象他们能成多大的事儿;

喜欢悄然买单的人,往往把饭局视作是以共情为手段、以共利为目的的价值投资,饭局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背后指向的其实是积累人脉、获取支持、获得资讯、争取资源、寻求合作……等等。

既然是投资行为,头脑里自然就会有投资回报的计算,故他们成功的概率比一般人要大是必然的,由此可知价值思维优于成本思维。

在企业,一般来说运营类或执行类管理者倾向于成本思维,价值思维是领导者的思维,决策的依据是整体的趋势而不是短期利益上的患得患失和算计。

目标博弈在企业里可以说是普遍现象。

一些管理者在面对经营挑战的时候,为了给部门或个人减压,不惜以各种理由和困难,向管理层提出调低经营目标的要求。目标一减,压力似乎确实轻了,可企业的负担有增无减,员工的成长诉求有增无减,外部的竞争压力有增无减。

目标博弈好比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对企业经营有害无益。

目标博弈之风为什么不可长?

因为目标反映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位,目标是企业各种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假设,目标蕴涵了企业所必需的负熵输入,是组织意志的体现。

更直白一点,目标博弈的目的,是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而牺牲组织利益,放任目标博弈的结果是企业为此付出成长的代价。

任何伟大的事业,必须有伟大的目标,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些人不敢挑战高的目标和要求,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把眼光停留在资源、能力、条件、风险等障碍因素上,缺乏对机会的洞察和把握。

目标应根据外部的市场和机会来定,而不是根据内部的资源、能力和条件来定,把业务放到商业大环境来看非常必要。

当然,一些企业在设置部门或个人业绩指标时,喜欢采用目标完成率之类的指标,这无形中给人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只要把目标博弈下来了,目标完成率自然就高了,这样的“业绩”来得实在太简单,它拼的不再是努力,而是博弈水平!

企业要严防出现坏的制度设计。就此例而言,一般情况下,最好用业绩的完成值而不是完成率作为部门或个人的业绩衡量指标,以压缩博弈空间。

本质上讲,目标博弈体现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人思维,不是以角色责任为中心的职业人思维。

人才合理流动是企业为其战略目的服务、响应客户需求和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举措,可在很多企业里非常难以实行。究其原因,还是格局使然。

举个例子。

说起创新,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但其实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都发生在市场前端,在增量空间里,由外而内收割利润大头,而不是通过后端创新,由内而外去搏杀存量市场。

因此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把一些优秀的专业人员放到市场前端,有利于从源头上重构客户的认知,把握客户的本质需求,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壁垒,加速企业成果转化和提升后端工作的有效性。

前端顺了,后端才能更顺。这么好的事儿,一些管理者甚至企业高层却非常不配合(由于认知盲区的原因),理由是什么呢?

理由是员工承担了部门重要岗位,离开了对部门工作影响大。他们想到了人员输出可能给部门造成的工作压力和工作留白,却对企业整体利益视而不见。

吊诡的是员工离职了,却鲜见有人说部门工作受到什么大的影响,更有甚者,宁愿员工离职,也不愿意员工调岗。

其实人员合理流动除了前面列出的价值外,对部门乃至管理者本人也是有诸多好处的,比如:

留下岗位空缺,不仅为流出的员工,而且为部门其他员工创造了职业发展机会,激活了组织;

可以检验组织建设的健康性,预防可能的人员流失对业务产生冲击;激活了管理者本人,防止滋生惰怠心理,有利于管理者自己脱离舒适区;

……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