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研究员披露华为发债首要目的
华为首次涉足境内市场发行债券,消息一经披露,就理所当然成为当日中国证券市场头号新闻,在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全社会引起了极大关注。而无论是在华为公司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这笔交易的首要目的都应该是管理预期,即展示、引导市场参与者预期,而不是融资本身。
一、华为发债本身并非当务之急
在公司层面,华为发债本身并非当务之急;在国家层面,华为发债的规模也谈不上对中国债券市场举足轻重。
在公司层面,根据《华为投资控股公司2019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华为投资控股公司2019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和华为方面表态提供的信息,华为公司并不存在补充货币资金的燃眉之急,因为该公司向来“不差钱”,目前货币资金也相当充裕。即使需要补充货币资金,发债对华为而言也是相对麻烦的方法。
就长期而言,根据华为方面的信息,内源融资在华为发展中历来占据压倒多数,过去5年华为运营所需资金约90%来自企业自身经营积累,外部融资仅占10%。
就当前而言,根据两份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提供的数据,直到今年6月末,近几年华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一直相当充裕。2016~2018年历年年末货币资金依次为1254.8237亿元、1572.6539亿元(同比增长25.3%)、1840.8732亿元(同比增长17.1%),2019年上半年末进一步增长至2497.3104亿元,半年时间猛增35.7%之多。
对比审视华为当前主要中长期资金需求项目,可以看到,尽管有一些在建工程和拟建工程,同时需要备货、增加研发投入,以应对变幻莫测的贸易摩擦局势,但主要在建、拟建项目2019~2021年计划/预算投资额仅相当于华为上半年末货币资金的5.57%,凭借手头持有的货币资金,华为应该足以应付需求,增加债务融资的需求并不是十分迫切。
根据两份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提供的数据整理计算,截至2019年6月30日,华为主要在建、拟建项目资金需求如下:
主要在建工程有5个,总投资212.6亿元,2019年下半年、2020年、2021年计划投资额分别为12.27亿元、55.43亿元和41.58亿元,2019年下半年至2021年计划投资额合计109.28亿元。
主要拟建项目有两个,总投资合计127.85亿元,2019~2021年投资预算分别为12.33亿元、10.10亿元、7.28亿元,3年投资预算合计29.71亿元。
主要在建、拟建项目,合计总投资为340.45亿元,2019~2021年计划/预算投资合计138.99亿元,仅相当于华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上2019年上半年货币资金2497.3104亿元的5.57%。
即使需要增加300亿元3年期债务融资,在借款、发债两种选择中,发债也是相对较为麻烦的方法。毕竟华为一直与银行有业务往来,但迄今只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过6只债券,其中4只未到期美元债券融资合计45亿美元,两只已兑付人民币点心债合计26亿元,这次筹划发债是首次涉足境内债券市场。若采用借款方式,2019年上半年末华为长期借款余额为435.1139亿元,再增加300亿元3年期借款,对华为而言不是难事。若采用发债方式,2019年上半年末华为应付债券余额为307.8236亿元,再增加300亿元,接近翻番,而且需要作详细的信息披露。
在国家层面,华为发债的重要性也不在于规模,因为这次发债融资规模在中国债券市场占比甚低。今年1~6月,境内债券市场每月发行公司债筹资额依次为1852.8亿元、837.3亿元、2836.7亿元、2991.7亿元、2469.4亿元、1823.4亿元,除因欢度春节、元宵而长时间休市的2月份之外,单月公司债筹资额均不低于1800亿元;根据华为上述两份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主承销的这两笔3年期债券注册金额分别为200亿元、100亿元,本期发行金额均为30亿元,一期发行金额不足正常月份公司债筹资总额的1/60,只相当于4月份公司债筹资总额的1/100强。
二、金融市场客观反映社会公众风险预期
在货币资金相当充裕、融资需求并不迫切的情况下,华为依然决定开展债务融资,而且选择了相对麻烦的发债方式,最大目的、用途不是补充资金缺口,而是管理预期,即通过最能准确显示市场和社会公众真实信心的债券融资,让金融市场对发债主体华为的信心以高评级、低利率、无抵押、多倍认购等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国内外金融市场、商品服务销售市场、社会公众对华为的预期趋向稳定和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预期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从而为发债主体华为经受住外部冲击、实现稳定和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