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被收购以后,我怎么办?
燃财经(ID:rancaijing)原创
并购,是商业世界的一个常见现象。
滴滴合并Uber中国、美团合并大众点评、美团收购摩拜……在资本驱动的互联网行业,公司之间收购的故事,不时上演。 最近,阿里巴巴集团以20亿美元全资收购网易旗下跨境电商平台考拉的消息,让并购这件事再次被大众热议。
并购,是互联网公司之间,相互对抗并妥协的结果。 收购带来了互联网格局的变化,意味着有些公司之间的战争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但收购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团队磨合、管理差异,以及收购所延伸出来的故事,却才刚刚开始。
大众的目光往往聚焦在收购双方的管理团队,但公司被收购之后,员工何去何从?
有Uber员工在听到公司被滴滴收购后,惊慨万分,有一种“我在前线拼杀,元帅在大营投降”的无力感; 有饿了么员工在公司被并购后选择出走,因为领导说“你不需要干什么,待着就行”,让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有去哪儿员工认为,并购双方的团队融合都是假象,各自独立发展是一句假话。 但是,他们都能理解公司的决定,因为谁都说不准如果没有被并购,公司发展到现在会是什么样。
本期小酒馆,聚焦那批被收购公司的普通员工,以及公司被收购之后的故事。 燃财经采访了6位员工,他们的故事,是互联网并购的一个缩影。
01 打过仗的人是融合不了的
张木 前去哪儿员工
事件:2015年10月26日,携程宣布与去哪儿合并
合并是在我入职一年多时发生的,当时我们还忙着在跟携程打仗。 之前圈里总是盛传两边会合并,我们从来都不信,因为CEO多次表示不可能、不同意。但没想到这一天突然就来了,还是在我们全体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那天我们还在照常工作,下班后突然接到同事的消息说“最好来一趟公司”,去的路上,不断收到圈里朋友的微信,我那时候还是说不可能、没听说。 到了公司,同事脸色凝重,说好像真的发生了这件事。
当天,我们在公司等到晚上7点多,直到每个人的邮箱里都收到了CEO的全员信,一个是说这件事发生了,另一个就是对我们的安排。CC (公司内部对CEO庄辰超称呼) 挺仗义的,为我们都做了考虑。然后大家就纷纷回家了,不知道会面临一个怎样的未来。
后来的两个月里,大家都是有一搭无一搭地上班,觉得自己可能随时要滚蛋。 那段时间反而是最轻松的——没有工作压力,也不用打仗了,过一天算一天。
两个月之后,团队领导告诉大家,我们团队都留下了,会继续待在公司,不过工作重心会转向携程。 之后我们集体去了上海,跟那一边的团队汇合、互相认识。
那时候济济一堂,坐了一屋子人,其中至少有一半在后来离开了。当时我们还拍了一张合影,两年后再看,物是人非。
图 / Pexels
合并之后我又在去哪儿工作了三年,工作内容没什么变化,只是重心做了调整。 我最开始以为,我们都是打工的,拿专业换饭吃而已,为谁打工都一样。 但后来发现,其实别人不这么认为。
由于两家公司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不在一个办公室,表面看上去,“融合”这件事比较轻松,而我之前在上海的同事,由于要跟携程在一起办公,体会到的压力是我们所感受不到的。 其中一名同事在后来的半年里几乎得了抑郁症,最后黯然离开。
两家公司彼此的争斗很可怕。 有些人会打小报告,甚至连你领个电脑,都会故意给你坏的。 我们因为离得远,没有感受到,之前一直以为大家都相亲相爱。
直到后来有一张泄出来的小群截图,我看到他们议论我们用的词是“去哪儿的那群傻×”——那时候双方合并已经两年了,没想到他们还是把我们当做异类。后来发现,三年后依然如此。
团队的融合都是假象,打过仗的人是融合不了的。
我也没办法假设如果合并没发生,会发生什么事情。 因为在合并后不久,资本的冬天就来了。 如果我们两家不合并,也许我们公司会扛不下去,但也许会超过对方。
现在回过头看,对方的收购主要目标还是消灭对手,而不是要发展我们。
所谓的“各自独立发展”,每家公司在收购时都会这么说,但就我的感受,其实没有一个是真的。
02 “胜利”的一方总是能够更包容一点
刘敏 前58同城员工
事件:2015年4月17日,58同城合并赶集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