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建议巩固制造业优势,服务型制造或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文 | 王吉伟
在纪录片《美国制造》中火了一把之后,曹德旺又上了9月15日播出的央视《对话》节目。
曹德旺在采访中表示,中国要保持自己的优势,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制造业一定不能丢,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巩固制造业优势上。在制造业兢兢业业多年的曹德旺,见过的事和踩过的坑不是一般的多,这两年又远赴美国开设工厂遭遇诸多磨砺,他对制造业的未来看的更通透。
只是,又该如何巩固制造业优势呢?曹德旺给了两点建议:第一,在税收体制及政策方面要将税种设计、税负设计与国际接轨,让制造业企业更有活力;第二,在企业自身发展方面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处于中下水平,必须进一步提高其在所处行业领域的技术优势与竞争优势。
制造型企业如何提高竞争优势?王吉伟频道认为,眼下而言最大的机会在于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传统观念认为,制造就是生产加工。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制造=生产+服务。与服务相关联的制造,实则就是服务型制造,服务本身就是制造业一部分。由此,服务型制造也可以用公式表述为:服务型制造=服务+制造。对内,可以理解为带有服务的生产制造;对外,则可以理解为服务于制造。
制造型企业在探讨企业价值时,往往会从“微笑曲线”上寻求答案。“微笑曲线”认为:制造产生的利润低,但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在全球制造已进入供过于求的态势下,产业未来应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微笑曲线”给制造型企业的启示在于,企业想要追求更高的产业价值,要么转型为纯服务商,要么做制造的同时兼做服务。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制造是经营之本,且转型纯服务商的难度更大,因此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是企业首选。
由此,在转型升级进程之中,如何打造更强的服务能力以提升竞争力,也成为企业最重视的问题。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型企业转型必然选择
简单的讲,不管企业的经营流程多么复杂,最后都要权衡成本与收益。原则上,只要实现成本的无限降低,也就能实现收益的无限上升。不管企业进行智能制造升级还是数字化转型,最终还是为了追求增效降本的最大利益。
但无论企业如何改造生产工艺与流程,即便车间所有设备都换成机器人与3D打印,不考虑价值增益的纯粹制造仍旧处于价值链最低端,这是微笑曲线所讲的价值最低的部分。
微笑曲线的基本逻辑是,服务处于价值链高端,生产加工环节却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整体价值的三分之一,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三分之二。从过程来分析,生产过程的时间为十分之一,服务过程的时间却为十分之九。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所有制造型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爬升。制造型企业想要获取更多的价值,要么转型为服务商,要么制造与服务同做。如IBM等一部分企业凭借优势转型做轻成为咨询服务与方案解决商。但很多企业因为企业大部分价值仍存留于制造环节而必须保守本位,只能在保证制造价值的基础之上探索服务价值提升收益。
同时,能够转型为纯服务商的企业毕竟百里挑一,大部分制造企业只能进行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且是不得不转。这是几千万中国制造型企业的共同命运。甚至,一些企业已经濒临生死存亡边缘。
譬如,在设备制造行业很多厂商都这样看待行业竞争形势:
纯粹的制造企业利润越来越薄,生产的成本或者受市场的压迫、市场压力,利润空间越来越低,不仅仅需要寻求产值的增长,也需要寻求利润的增长。从纯粹的设备制造商转型为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是行业发展趋势,也是厂商无奈的抉择。
其实不只是设备制造业,目前形势下整个制造业都必须向服务迈进一步或者多步,才能保证生存及发展。服务型制造,已经成为多数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制造服务能力将成衡量新标准
对制造型企业而言,向服务转型已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进程中以及更远的将来,随着客户对服务认知的提高,服务能力将会成为客户选择制造型企业的重要因素。制造服务能力,也将成为衡量制造业的商业价值及竞争力的新标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