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原行长李礼辉:区块链可能冲击金融机构中介地位,重构经济金融模式
钛媒体注:在由万向实验室主办的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在演讲中表示,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越来越可能深刻冲击金融机构的中介地位。李礼辉提到,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信任、数字链接和数字货币,很可能重构经济金融的模式。
在李礼辉看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目前并不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但崭露头角的结构性创新,似乎蕴藏变革的力量:
第一,可以加持商业信用的数字信任。 第二,可以穿透金融中介的数字链接。第三,可以超越国家主权的数字货币。
同时,李礼辉也提到了Libra,他表示Libra对现有货币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超越国家主权,僭越中央银行,跨越商业银行等三个方面。超主权数字货币有可能从根本上重构全球的货币体系。
(钛媒体编辑蔡鹏程整理)
以下为李礼辉的演讲速记,略经钛媒体编辑:
2009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面世时几乎是悄无声息。2019年,应用区块链分布式对等架构的数字货币Libra的出现,则引起了全球的震动。
这10年,数字技术创新突飞猛进,交融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的商业模式。我们需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新一代技术进化对经济结构的“改变”只是改进与优化,还是变革与重构?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目前并不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但崭露头角的结构性创新,似乎蕴藏变革的力量。
第一,可以加持商业信用的数字信任。
在传统的商业信用模式中,信息不对称是常态。信任需要积累,建立信用需要较长的周期;信任需要中央节点,日常经济行为难以成为社会信用记录。因而,信用可及范围和信用覆盖范围小,信用形成成本和信用风险成本高。
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信用,发掘信用价值。区块链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构建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其价值在于,可以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数字信任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取代商业信用,可以加持商业信用。
进一步分析,与传统商业信用相比,数字信任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构建低成本的信用普惠。这将重构信用模式,并要求改变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架构,信用评估的标准,信用定价的模型,都需要再造。
第二,可以穿透金融中介的数字链接。
“世界是平的”。现代经济体系总体上属于平面交互结构。这种平面架构赋予金融业至关重要的中介地位,包括信用中介、交易中介、支付中介。中介,是金融业的本源,是金融业的财源,是金融业赖以生存的根基。
高价值的金融业首先成为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实验场景。值得重视的是“多维度直接交互架构”。在参与方多、高复杂性金融交易场景中,区块链可以构建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和加密的数据网络,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区块链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金融,却可能越来越深刻地冲击金融的中介地位。例如,利用区块链的共识算法、智能合约机制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定价、智能撮合机制,数字金融市场有可能建立公平对等、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机制,从而淡化中介甚至取消中介。
在基于公有链的“分布式商业”实验模式中,所有的商业中介、信任中介、信用中介都可以被数学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组织,不再需要中介成本,商业的可扩展性可以变成无穷大。
第三,可以超越国家主权的数字货币。
采用数字化技术的货币形式可称为数字货币,包括法定数字货币、虚拟货币、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
我把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包括金融机构发行的数字货币,称为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提出“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的概念,主要基于这样一些考虑:能够成气候的数字货币必须是可信任的,法定数字货币因为法定地位和国家主权背书而可信任,其他任何机构的数字货币要做到“可信任”,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品质:
已经获得行政许可发行数字货币的金融机构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瑞士联合银行等跨国银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