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苹果跑了
新 iPhone 预售正热闹,但苹果还得处理一大堆麻烦事。
时间回到 2016 年。向来对美国公司不留情面的欧盟,认定苹果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内,获得了“非法”税收优惠,裁定苹果向爱尔兰政府补缴 130 亿欧元(约合 144 亿美元)税款。这是一笔天价罚单,相当于苹果营收的 1/20,净利润的 1/3。显然苹果是不会乖乖交钱了事,眼下,苹果向欧盟委员会发起了挑战。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苹果也深陷违反中国劳动法的指责,尽管苹果发布了声明,但临时工等问题依旧难以彻底解决。
正如过去一两年你看到的那样,大公司全球化的蜜月期已经过去,税收,人力等种种问题,都让大公司们称为了众矢之的。
苹果真的“偷税漏税”了吗
美国有所谓的“全球追税”系统,美国的跨国公司为了给海外收入合理避税,都有一套成熟的玩法,“爱尔兰荷兰三明治”就是其中一例。爱尔兰为了引进跨国公司,增加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爱尔兰还允许跨国企业的注册地选在海外,在爱尔兰设立公司,总部设在加勒比群岛这种避税天堂,这一番操作下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苹果在爱尔兰子公司苹果国际销售公司(Apple Sales International,ASI)负责除美洲之外的销售业务,截止到 2014 年的十年间,销售利润累积达到了 1108 亿欧元。
但欧盟看不过去了,新华网报道,欧盟怀疑,苹果与爱尔兰政府达成“黑箱交易”,以解决当地就业为条件,换取爱尔兰政府的税率优惠,多年来享受低于 2% 的税率,最低可达 0.005%。由此产生的非法获利可能高达数以十亿计欧元。欧盟反垄断专员玛格丽特·韦斯塔格尔(Margrethe Vestager)早在 2014 年,就和她的团队开始了针对苹果的调查,最终在 2016 年 8 月,维斯塔格团队判决苹果向爱尔兰补缴 130 亿欧元(约 140 亿美元)的税款。
Margrethe Vestager
但爱尔兰和苹果都表示不服,对该判决提起了上诉。库克坚信苹果没有问题,并将这笔罚款称为“
Total political crap(政治狗屁)”。
从苹果的角度来看,自己是享受爱尔兰给出的税收优惠,合法避税;从爱尔兰的角度看,税收优惠能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其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比税收更有意义。
据路透社报道,2019 年 9 月 17 日,欧盟中级法院“综合法院”(General Court)开庭审理了此案,欧盟、苹果、爱尔兰政府三方各执一词。
苹果的律师首先尖锐地指出,欧盟认为苹果除美国外所有的海外利润,必须都要归功于爱尔兰的两家分公司,这是“无视现实和常识”,因为 iPhone,iPad,App Store 和其他 Apple 产品和服务、知识产权都是在美国而非爱尔兰开发;另外,律师还直言欧盟委员会称税率低至 0.005% 只是为了“头条新闻”。苹果还指责欧盟委员会利用其权力打击成员国自主的优惠政策,实际上试图改变国际税收制度。
欧盟委员会则表示。爱尔兰政府对苹果的爱尔兰子公司征税是合理的,自身无意修改国际税法,另外委员会还指责爱尔兰没有完成应有的税收任务。
爱尔兰则表示,自己一直受到完全不合理的批评,苹果的税务案例是由于爱尔兰和美国的税收制度不匹配,甚至直言“委员会的决定存在根本缺陷”。
案件还未宣判,这种级别的案件错综复杂,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最终裁决。苹果已经于去年向爱尔兰政府补缴了全部 130 亿欧元的税款,但爱尔兰显然是站在苹果这边的,这笔钱被支付到了一个封锁的单独账户中,爱尔兰方面表示不会动用这笔钱,而是继续申诉。
事已至此,牵扯的就不只是苹果这一家公司了,而是所有可能涉及税务规划的跨国公司,欧盟委员会已经要求卢森堡向亚马逊等公司收回数百万欧元的税款。
欧盟与成员国的关系也会受到挑战,成员国给予跨国公司税收优惠,显然是为了引进更多的企业,但欧盟的强硬显然会让这样的算盘落空。设想一下,如果欧盟裁定苹果需要补缴税款,那么享受不到税收优惠的苹果势必会撤出爱尔兰,其他享受优惠政策的跨国企业同理,届时,爱尔兰会不会像邻居英国那样提出脱欧呢?跨国企业又将如何看待自身与欧盟的关系?
采取如此强硬的手段,也要杜绝苹果的“薅羊毛”,欧盟的野心可见一斑。
红利不能让大公司都吃了
在中国,苹果也遇到了类似的麻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