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没有定位的企业没有灵魂

09-19 IT文章

没有定位的企业没有灵魂

1969年,登月计划的成功,让人类第一次从另一颗星球回看地球,这种视角的转换刷新了人类对于这颗蓝色星球的认识。

同一年,商业界也诞生了一种有同等历史意义的理论——定位理论,让企业第一次跳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局限,从外部的视角,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待企业。这一视角的转换在当年可谓是石破天惊。

定位理论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企业商战史。定位诞生50周年之际,一部纪录片全景式呈现定位的理论发展及企业实践,几十位企业家在聚光灯下打开心扉,畅谈峥嵘岁月,解密商战背后的战略运筹帷幄,记录光荣与梦想。

50年前,一次革命性的视角转换

直到这个时候,管理理论才从术的层面上升到道的层面,上升到关于企业生死存亡的哲学层面——我是谁。

就像“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是回荡了几千年的哲学元问题一样,对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解答,也让定位理论成为商业世界最底层的理论之一,半个世纪仍然历久弥新。

杰克·特劳特自1969年提出商业领域的“定位”概念以来,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推动定位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与其合伙人著有《定位》、《新定位》、《重新定位》、《商战》、《简单的力量》、《什么是战略》、《22条商规》等16本著作,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定位理论的历史,也是一部商业世界进化史。定位理论发轫于杰克·特劳特先生半个世纪前的非凡灵感和深刻洞察,承载了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商界风云。

从IBM、西南航空到七喜、棒约翰,定位理论在国外的应用,经历了个人电脑产业的崛起,廉价航空的普及,餐饮和消费品牌的频繁更替等商业浪潮。

而在中国市场,定位理论更是成为了一代企业家的“圣经”,从劲霸男装、东阿阿胶、加多宝、香飘飘,到瓜子二手车、闪送,从大众消费品到新经济品牌,定位理论为一代代中国企业保驾护航。

到美国成功登月时,经过二战后20多年的休养生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一样,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对于要在市场上寻找容身之地的企业和品牌来说,一场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开始打响。

在人类商业史上,“我是谁”的问题第一次摆在了所有企业的面前。而定位理论则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天问”。

特劳特先生提出:企业的增长和发展不应从内部和自身意愿出发,而是应该首先在外部找到一个独具差异的定位,围绕该定位配置资源、展开运营,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营绩效。

定位理论就是要求生产者回答一个问题——“在这个社会上,我的产品存在的独一无二的根本理由是什么?我的产品能否在用户心智中占据独一无二的位置?”

特劳特先生认为,只有当这个问题的答案吸引到了属于你的用户,同时用你所有的资源去强化这个答案,你的产品才能够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定位理论为何会风靡中国商界?

半个世纪以来,“定位理论”在全球市场开枝散叶,在中国市场则更是学徒无数,影响深远,从老一辈实业型企业家,到互联网时代的马云、雷军、周鸿祎,都曾经公开表示受到过定位理论的启发。

甚至,定位理论在中国的普及度早已超出了企业界,而进入了日常生活的语汇。个人定位、找准定位、自我定位——定位理论也成为指导个人发展的金科玉律。

“几乎每个行业中90%以上的企业都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配置资源,企业经营得辛辛苦苦,却发现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有最为丰富的分工,所以定位理论在中国有最大的用武之地。“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邓德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定位理论为何在中国如此风靡。

中国既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是同质化竞争最为激烈,品牌的平均生命周期最短的市场。

正是在这样残酷的商业战场上,本土或是舶来的商业理论如走马灯一样轮流风行——蓝海战略、长尾理论、精益创业……但唯有定位理论真正瞄准了商战的终极战场,从1990年代到今天仍然长盛不衰。

经典案例是怎么炼成的?

直到2002年特劳特先生授权邓德隆在上海成立特劳特中国公司,定位理论的正派绝学才在中国落地生根。

17年来,特劳特公司运用定位理论在各行各业打造了诸多著名案例,包括:劲霸男装、加多宝、东阿阿胶、方太集团、郎酒、香飘飘、瓜子二手车、闪送、张一元、老乡鸡快餐等。这些企业在其所在的领域,无不重构行业、成为经营典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