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田羽生”
《小小的愿望》剧照
文|跃幕电影,作者|庞宏波
落差。
如果拿田羽生上一部电影作品作为衡量标杆的话,那么《小小的愿望》如今的表现无疑是不及格的。但如果放在田羽生整个作品体系里,这样的成绩似乎也很容易理解。
这两年,优质的青年导演成为了整个产业疯狂追逐的对象。在内容上,年轻导演对于社会情绪的精准把握,让其迅速获得市场的关注。在产业上,年轻导演的地位也在显著提升,整个市场和产业资源的倾斜也让其和资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作为华谊兄弟一手扶持起来的年轻导演,田羽生对于这个阶段的华谊有多重要已经非常明朗。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华谊兄弟“瘦身”的市值、亏损的财报和“缺钱”的形象,让其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毫无疑问,华谊靠电影入场,也得靠电影“返场”。在《八佰》撤档之后,联合出品《小小的愿望》就成为了能看得见的最大“希望”。尽管华谊兄弟在这部电影中的参投份额并不高,但是田羽生对于华谊的重要性,远远要比一部电影的票房更重要。
如今,电影口碑的低迷,最大的影响是未来华谊要靠谁的“人才断层”问题。在围绕着头部导演建体系的阶段过后,围绕青年导演“建围墙”的新阶段里,华谊又该如何去寻找有利身位?
田羽生,是个好选择吗?
田羽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导演?
其实这个问题,在《小小的愿望》之后成为了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市场表现的好坏,来源于大众对于创作者的评价。但是市场视角和产业视角,某些时候并不会完全保持一致。
从市场视角来看田羽生,其实在“爆款”背后是整个口碑的两极争议。《前任3》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其实很难用一个恒定的标准来衡量。本质上,《前任3》和大多数华语爆款电影一样,都面临着质量是否匹配票房的“灵魂拷问”。
所以,产业视角里票房成为了恒定标准,从这个标准来看田羽生是一块优质资产。经过系列前两部的铺垫,《前任3》在市场体量上有了一个飞跃。那么,对于一个青年导演来说,这意味其必然会受到资本的“优待”。
即便如今《小小的愿望》口碑和票房表现都不如意,但这并不会改变田羽生在整个产业体系里的“位置”。只是对于田羽生来说,似乎到了自己去衡量“自己”的一个拐点:《小小的愿望》究竟是偶然性的脱节失误,还是自身风格体系的必然错误。
编剧出生的田羽生,靠着《人在囧途》正式进入到了电影行业。2012年,田羽生也参与了《泰囧》前期制作,同一年,田羽生为《前任攻略》找导演。但在王中磊的“建议”下,自己“突然”成为了导演。
其实从田羽生整个作品体系来看,性喜剧是其最大的作品标签。暑期档,《小小的愿望》改名又撤档,但除了特殊节点的外部原因,“性喜剧”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必然是狭窄的。
对于“心肾教主”田羽生来说,《小小的愿望》所遭遇的一切可能迟早会遇到。从风格上,田羽生并不持久。
但是用产业的视角来说,就不能单纯的通过作品口碑来评价一个导演的好坏。田羽生作为一个编剧出身的青年导演,这个“双重身份”是整个产业最为需要的“优质资产”。
尽管“性喜剧”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拐点,但并不意味着“编剧出身的青年导演”也会面临瓶颈。这时候,考验的其实是田羽生对于未来的自我选择。
从“人”到“人”
人才稀缺。
在中国电影市场被票补“炸开”足够大的市场空间之后,人才稀缺就成为了最要命的问题。由于早期被IP和流量支配,整个市场进入到了一段粗放的“狂奔期”。但随着市场产业化水准的不断提升,市场已经回落到了一个相对理性的发展阶段。
但现在,市场面临着存量用户的流失,整个供给侧则进入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人才稀缺的问题依然没能得到解决。
对于华谊这样的巨头型企业来说,掌握人才是一个根本。在去年6月份,《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致全体股东的一封信》中,王中军表示:从本质上来讲,影视行业和所有行业一样,创造价值,获得回报。然而这个行业又有其独特的属性:轻资产和重人才。如何评判一家影视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和价值?其实就是对核心创作人才的把控,对影视项目运营管理的经验。
华谊兄弟之所以能够成为民营影视公司的前龙头,靠的就是“人”。2006年到2008年,国产电影排名前十的票房收入中,华谊占了15.7%,位居民营影视公司之首。截止2009年上市,华谊旗下有76位明星,占据了中国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但10年后,华谊旗下的头部明星寥寥无几,整个明星产业链里像华谊这样的巨头型企业都不再是主角,更垂直的艺人经纪公司开始登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