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是艺术还是泡沫?
作者:云掌财经/火星财汇
从炒房炒股到炒鞋炒盲盒,年轻人的赚钱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击鼓传花”的陷阱也在不断延续。
“炒房不如炒股,炒股不如炒鞋”已经成前段时间资本市场最流行的一句话了,资本追逐的对象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年轻人可以实现资本自由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可同样是炒,对于一些普通玩家而言怎么“炒”才能让自己更快的实现财务自由?
为什么球鞋可以被炒上天?
在2019年1月最新出炉的统计中,全球二手球鞋市场已达到60亿美元。其中,中国作为后起之秀,目前二手鞋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美元。10年前炒房、5年前炒股、今年的炒鞋。如今的一双球鞋,以一双于2016年1月上市的Yeezy 750 Boost为例,此款球鞋上市时售价为2799元,如今在国内某二手鞋交易APP上的售价为49999元。
图片来源:毒APP
球鞋市场的“飙升”实际上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陷阱,低价购入的人高价卖出。前面说到的Yeezy 750 Boost在2016年发售时仅仅发售了9000双,据当时的消息来看此球鞋仅仅只有adidas的VIP用户才可以购买。
谁是买鞋的人?
首先,存在真正喜欢某个球鞋但是抢不到的人,他们会选择以较高的价格向炒鞋客买鞋,在球鞋的二手市场上,炒鞋客会将一手买到的鞋子通过加价的方式卖给买家,而这个买家在穿一段时间后可能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这个鞋子再通过加价的方式卖出。这也就变成了炒鞋客和炒鞋客之间的游戏,和股市交易中的买空和卖空极为相似。
我们都知道市场贯有原则,需求决定价格。只要需求不断,这双鞋的需求就会在市场上不断流转,价值也就会越来越高。
通过购买者的不断加入,球鞋市场的资金也在不断扩大,球鞋的价值也会变得越来越高,但到达一个临界点的时候,炒鞋客就会带着资金退出市场,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品牌方增加供货量的时候,最后买入这双鞋的人就成了接盘侠,也就成为了炒鞋客口中的韭菜,而上一个卖的人就成了割韭菜的人。
炒鞋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有阳光的地方就一定有阴影,既然网络上五花八门的炒鞋软件、各种所谓的鉴定球鞋真伪的需求,那么就一定有衍生出来的灰色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的人对炒鞋起到的一定是推进作用,例如前不久出现的某球鞋鉴定软件涉嫌鉴定假鞋。在销售二手球鞋的过程中,目前市面上的这些APP承担的是中介的职责,卖鞋方将鞋寄给APP,再通过APP将鞋寄给买家,看似没问题的物品传递却恰恰是最容易产生猫腻的。
图片来源:微博@ben与999
因为二手鞋市场的火热,就会有人开始做高仿球鞋,但是有这些鉴定APP存在假鞋就没有市场。这个时候假鞋的制作方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联系各种APP,以高额的价格来买一个“真品”的标签,并将高仿鞋按照市场上真品的价格卖给买鞋的人。
球鞋市场的泡沫
在本周,央视新闻曾明确表示部分商家打出联名、限量等宣传口号,并采用饥饿营销手段,利用消费者迫切买鞋的心理,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炒鞋”这一行业,部分限量鞋因为其稀缺性,存在溢价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当前部分鞋价格被炒的有些过火,需要降温。
从央视的态度来看,未来很可能会对目前炒鞋市场进行整顿,不排除约谈部分球鞋在国内的经销商的可能,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打击二手鞋贩,来从根源上解决炒鞋的问题。据笔者调查,现在已经有部分炒鞋客在重新审视鞋圈了。
高准入门槛,低端玩家转战盲盒
在球鞋市场热度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年轻人没有足够的资本同时也不希望入局被老手当韭菜割,他们发现了另外一种炒的手段,这种物品和球鞋一样有着极高的流通性,就是近来大热的盲盒。
如果说炒鞋要看运气的话,盲盒同样也要看运气。所谓的盲盒就是在一个全密封的包装里装有完全随机的手办,消费者购买后拆封后才知道盲盒内的手办是什么样。
图片来源:泡泡玛特官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