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如何让岁月“杀猪刀”刀下留人?让人永葆青春呢

03-01 IT文章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让年轻貌美的姑娘变成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太,让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头子。随着岁月流逝,我们的身体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老的?人类能不能实现长生不老,永葆青春呢?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索的奥秘。古有秦始皇、汉武帝等古代帝王通过寻仙、服用灵丹妙药追求长生不老;现有诸多著名跨国公司投资抗衰老研究,比如谷歌投资15亿美元成立了研究衰老的Calico公司。当前,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衰老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氏症,癌症,帕金森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也增加,抗衰老研究显得愈加迫切。

衰老研究历史和现状

尽管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有关衰老的科学研究起始时间并不太长。关键的起始点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科学家发现限制饮食可以延长小鼠和大鼠的寿命,这说明衰老是一个可塑的过程。随着新实验方法的出现,人们对于衰老现象从个体到细胞和分子层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科学家相继提出了很多理论试图解释衰老。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理论有:1957年George C。 Williams提出了拮抗基因多效性的衰老进化理论,认为进化会选择对生命早期发育和生长繁殖有利的基因突变,然而这些突变在生命晚期则会加速衰老。1961年Dr。 Hayflick发现细胞老化现象即细胞分裂具有极限并非永生,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之后就进入老化时期。人们进一步发现体细胞每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会随之变短一点,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界限的时候,细胞便停止分裂进入老化阶段,这就是衰老的端粒假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科学家还提出了很多解释衰老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自由基假说,DNA损伤累积以及细胞或组织磨损假说为代表的损伤/错误累积理论,强调环境对分子或者细胞的侵蚀导致损伤的累积,进而引起衰老,“就像机器用久了会坏”是一个不可控的过程;另一类是以免疫理论,内分泌理论为代表的程序性衰老理论,认为衰老就像发育过程一样遵从一个程序性的生物学时间表,这个过程依赖于时序性的开启或者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来控制衰老速度。然而,这些理论通常只能解释部分衰老现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衰老研究进入基因时代,基因和衰老现象之间建立起了因果关系。两个里程碑式的工作是:1983年科学家Klass在模式动物线虫中鉴定出第一个长寿突变体,是一个叫age-1的基因突变将线虫寿命延长了40%-60%。这个发现令很多科学家非常惊讶,居然单个基因的突变就能改变寿命的长短。1993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Cynthia Kenyon教授发现单个基因daf-2发生突变可以使线虫寿命增加一倍,她提出了寿命受基因控制的理论。接下来的近三十年,科学家发现了上百个长寿基因,这些基因构成了细胞内复杂而有序的信号调控网络。人们对于寿命的调控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

衰老也伴随着行为和认知功能的退化,延长寿命的同时能够终生较好地保持各项生理功能(即健康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过去人们认为长寿和健康衰老密切关联,但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可由不同机制调控。因此,延长寿命不再是抗衰老的唯一目标。如果长寿而不能健康的老去,在风烛残年中维持体弱多病的生命,这对人们来说其实是种折磨。我们更希望老年时期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实现老而不衰。近年来健康衰老机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关注,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寻找有效途径来延缓衰老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和认知功能退化已成为抗衰老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蔡时青研究员成立实验室以后首先对长寿和行为退化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解析,发现一些长寿基因虽然能延长寿命,但并不一定能延缓动物行为功能的退化。探讨衰老相关行为退化机制,寻找实现健康衰老的方法成为了实验室明确的研究方向。第一篇工作同时还阐明了提高神经递质可改善老年动物行为能力,为以后从何入手研究行为退化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7491.html